刘芳亮笑道:“是啊!不瞒皇上,我们将领私下里交流,都认为现在时机成熟,可以东征,大家都认为应该先打京师,再下江南,最后收复辽东。”
范青把目光转向田见秀笑道:“泽侯,既然你们武将都交流过了,那么你的意见也是要尽快东征喽?”
田见秀拱手,用温和的声音道:“皇上,属下也是这个意见。现在大明朝的统治已经危如累卵,就像树上的果子,已经熟透了,随时可以采摘,这时候就要尽快下手,免得便宜了别人。”
刘芳亮插话道:“对,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田见秀道:“目前,崇祯在京师的兵力不多,而山西的兵力更加空虚。山西巡抚蔡茂德,我们几年前第一次进攻开封的时候,他是河南右布政使。这个人一辈子吃斋念佛,又不懂打仗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从山西进军,过了黄河以后,必然一路无阻,到处迎降。据刘体纯将军的情报,山西各府、州、县的士民,人心已经瓦解了,都在私下里商议,要迎接咱们的大军。所以太原一破之后,我们的大军走大同、阳和、宣府这一带,进居庸关去攻京师,路上不会遇到大的阻碍。崇祯总想在这条路上阻止我军前进,就不会将这一路的守军调回京师。这样选择进攻路线,比从开封进攻彰德府,出武关,走真定,攻取京师这条路线要好多了。这样进攻看起来路线近了,但崇祯会把宣府、阳和、居庸关的兵调回京师,看起来路近,攻打京师反而不容易了。这进攻路线是我们武将一起商议的,大家都觉得好,还特意征求丞相和大学士的看法,他们也认为这方略很好。”
范青微微一笑,眼光看向陈永福、红娘子和高一功三名大将,他们也点头,表示赞同。
陈永福补充道:“我们可以把后归顺的将领,如白广恩将军等都带在身边,沿途可以招降各地守将,据属下看来,大同、阳和各处明朝边兵是会沿路投降的,所以我们进军速度会非常快,不会给崇祯调关宁兵的机会的。”
范青点点头,这个进军路线同历史上大顺军进军路线是相同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
他又转向文臣行列,向李岩问道:“丞相,你的意见呢?”
李岩微笑道:“臣与傅大学士对东征之事,意见不同,曾经私下辩论过,臣请傅大学士先说意见。”
范青又把目光转到傅宗龙身上,李岩和傅宗龙是大顺国最重要的两个智囊,堪比张良、萧何和刘伯温、李善长两对组合。其中李岩擅长谋略,各种计策,是张良和刘伯温一流。傅宗龙年纪虽大,但擅长处理政务,是萧何、李善长的翻版。
傅宗龙拱手道:“皇上,臣下也赞同尽快东征,以防京师情况有变。而且是越快越好。”
范青微微皱眉道:“为何?”
傅宗龙道:“臣下详悉思虑,常常夜不能寐,觉得东征迟了,会有三大隐忧。”
“说来听听。”
“首先,臣下担心,崇祯会将一部分守宣化和大同的人马调回京师守城,使我军屯兵坚城之下。万一一时不能攻克京师,各地勤王兵陆续到来,形势就会变得很被动。”
“其次,崇祯不惜割地给鞑子,调回关宁铁骑救京师,倘若如此,咱们就要面对背靠坚城的精锐边军,恐怕很难一鼓攻破京师了。”
“再次,臣恐怕崇祯不得已时,留下几个重臣守京师,他自己走山东一条路,逃往南京。”
范青道:“现在山东的几个大股义军都暗中投靠咱们,崇祯想从山东走,不是那么容易吧!”
傅宗龙道:“倘若他决计南逃,可以绕道胶东南下,也可以从天津乘海船南下。倘若他逃到南京,既有江南财富,又有长江天险,以后的战事就打不完了。”
范青微微点头,傅宗龙说的很有道理,正常历史上,李自成匆匆忙忙的出兵攻打京师,宁可犯了孤军深入,粮草不济的大忌,不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些情况么!
范青微微沉吟,道:“大学士说的很对,只是大学士考虑过咱们现在大顺国兵力的情况么?”
傅宗龙笑了笑,道:“臣下负责筹集军饷,怎会不知咱们大顺军队的情况。现在咱们大顺国全部在册的兵丁有五十二万三千九百人。”
范青点点头,道:“这兵力其实不算多,咱们攻打开封的时候,也将近三十万人马了。咱们现在地盘比那时候大了几十倍,可增长的地盘大多都是受灾的地区,如陕西、甘肃等,这些地方户口大减,地方生产也没有恢复,多养兵很不容易,所以咱们大顺国只能有这些兵力了。”
“而咱们地盘增长太快,河南、湖广、山西、陕西、甚至四川和山东也有一小块地盘,这么多地盘占据不久,人心不附,必须派兵弹压,就拿咱们刚刚攻下来的湖广来说,许多州县都不是很稳定,许多人左顾右盼,伺机而动。如果有机会反叛,他们一定会反叛的,所以必须留下兵力镇压。”
“估计这次如果东征的话,咱们最多能征集二十万人马,除去各种辅助人员,精兵只有七八万。而攻打京师一路上还要分兵,如阳和、宣武等处还要留下兵力驻守,这样到达京师的人马不会超过十万,而精兵不过五六万。靠这点兵力镇压京师,诸位不觉得太少了么?如此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如果遇到强敌,粮草不济,该怎么处理?如果京师周围四处反叛,该怎么镇压,你们都想过了么?”
听完范青这些话,众臣也开始深思起来,刘芳亮喃喃道:“兵力不足,确实很麻烦啊!”
傅宗龙却拱手道:“皇上,臣下以为目前东征,一举消灭明朝,也不能全靠兵力,更多的是依靠陛下的声威,一路上我们可以招降沿途的官绅军民。臣以为此时明朝已经成土崩瓦解之势,不堪一击。古人常说的摧枯拉朽,就是这种形势。据我预测,咱们的兵力足可以攻克京师,推翻明朝。”
范青微微皱眉,道:“大学士一力赞同东征,眼中的敌人只看到了崇祯和吴三桂,难道就没看到更危险的敌人在身后么?”
傅宗龙愕然道:“更危险的敌人?是谁?”
“关外的满清。”
沉默片刻,刘芳亮忍不住道:“唉,一群关外的野蛮人罢了,我见过满人的,脑袋后面一根小辫,跟老鼠尾巴似的。他们整个国家加起来才多少人?之所以被吹嘘的这么厉害,就是因为明朝官军太过熊包,等他们遇到咱们大顺军,让他们尝尝厉害。”
听刘芳亮这么一说,几名武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大顺军从陕西起家,一直在中原腹地作战,与满清完全没有接触,所以这些大将也都是想当然的认为,满清是蛮人小族,不足为虑。
傅宗龙也是这么想的,他拱手道:“皇上,臣下也认为关外满人不足为虑,他们是蛮夷小族,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受明朝官员压迫,开始造反,渐渐成了气候,不过他们是关外人,必不习惯于咱们汉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入主中原的想法,所以属下以为遇到满清的可能性不大。”
“荒唐!”范青在心里一阵冷笑,满清觊觎咱们中华大地那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从努尔哈赤开始,到皇太极,到现在的多尔衮,哪个不是以灭亡中华,入主中原为目标,这是他们老少三代的理想,可笑咱们汉人中的士子、有识之士居然还看不清形势。傅宗龙做过明朝兵部尚书,算是自己身边有智谋的人了,居然还有这种错判?如果自己不是熟知历史,只怕也如李自成一般稀里糊涂的去和满清作战,最后送命了。
他侧目看李岩,只见他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显然对此有不同意见,便笑道:“丞相,你现在有什么高见,可以说出来了吧!”
李岩拱手道:“臣的意见其实和皇上是相同的,臣刚才心中赞叹,皇上远见卓识,深谋详虑真是让人钦佩不已啊!”
范青笑道:“朕让你说道理,没让你拍马屁,咱们大顺朝不兴这个的。”
李岩微笑道:“臣所言是发自肺腑,并为是奉承阿谀之言。”
范青笑道:“不管你是不是阿谀之言,尽管说出来让大家评论。大家畅所欲言,就像咱们以前商议军情一样,不要因为朕是皇帝,且说了反对东征的话,大家就拘谨起来,不敢说话了。”
听范青这么说,大殿中的气氛登时轻松起来
李岩道:“刚才皇上所说的兵力问题,正是臣心中隐忧。咱们大顺国刚刚平定湖广、陕西,青海、汉中等大片土地,按着咱们既往的经验,这么大片的土地,至少也要一年左右才能消化吸收,彻底平定。当初皇上攻克开封,不急着向东扩张,后来攻克襄阳后,也不南下攻打左良玉的老巢武昌,都是出于这样的考量。从去年年末到现在,咱们两次大规模的兴兵,向西、向南,扩张了数倍地盘,人口、地盘都激增,但所得之处,大多都是充满灾荒,天灾人祸,百姓困苦不堪之地,急需咱们大顺朝的治理。因为百姓、乡绅不归心,所以地方叛乱不断,以至于咱们有二三十万的人马分散在西部和南部以镇压各种叛乱,稳定地方,所以刚才皇上说的重要一点是兵力不足的问题。”
李岩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傅宗龙因为刚才意见不被范青接受,心中有些不服,便插话道:“兵力是有些不足,但攻克京师是足够了,据我所知,京师现在兵力空虚,所谓三大营名存实亡,不堪一击,各地纵有勤王之师,远水不解近渴,眼下咱们虽然兵力不足,但也有十万精兵,还怕不能一战成功么?”
李岩微笑道:“如果一切都如大学士所预料一般,十万精兵足够横扫京师、河北,甚至山东。但兵家之事,实难预料,万一有意外之变,仓促之间何以应付?请各位将领恕我直言,各位现在都以为胜利握在手中,又自以为兵力强大,无敌于天下。我所殷忧者正在此处。所谓骄兵必败,一旦咱们攻克京师,众将士被胜利陶醉,锐气不再,到时候促逢强敌,只怕后果不堪设想。”
刘芳亮唉了一声道:“丞相,你怎么这么瞧不起我们武将呢!我们是很急迫的想去破京师,但也不见得破了京师之后,就成了骄兵,没了锐气啊!”
李岩微微一笑道:“即便众将士没有骄傲,锐气依然,但缺少兵力是实际问题。就如皇上所言,咱们东征只有十几万人马,且攻克山西后,还要在阳和、太原、宣府等处分兵把守,到了京师不足十万人,这样子,咱们的兵力分散到大顺国东西南北,四面八方,不能凝聚在一起,即便占了京师,也很难站稳脚跟。就如吃东西一般,狼吞虎咽,全无消化。此时占据京师,犹如孤军深入,一旦事出意外,不惟不能争胜于疆场,固守京师,而且退无可守之地。彼时将看到畿辅、河北、山西、湖广、陕西等处四处反叛,狼烟四起,中原各地纷纷与大顺为敌。为何如此,只因咱们对这些地方治理时间太短,没有深仁厚泽,又无强兵镇压。秦灭六国,其势胜咱们现在十倍,可一旦陈涉发难,六国豪杰并起,立至不可收拾。如今满朝文武,只想着快些破了京师。以为破了京师,便大局已定,天下唾手可得,从此高枕无忧,但恐天下事未必如此容易啊!”
范青一面听,一面点头,李岩不愧是自己身边的第一谋士,所说的话,不但深合己心。而且几乎和历史上李自成的遭遇一模一样。可怜历史上的李岩被李自成猜疑,不能重用他,听从他的建议,以至于一片石惨败,最后身死名灭,大顺国灭亡。如果当初李自成能接受李岩的建议,绝不会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