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势如破竹

当天晚上刘芳亮入宫辞行,连夜出发。范青在便殿赐宴,实际也只是一种礼节,十分简单,很快完毕。范青亲自送他出了午门,看着他上马。

李岩和傅宗龙奉旨率领文武百官,将刘芳亮送出开封城外,行了简单的“相饯礼”,一齐目送着刘芳亮率领着一大群将领和亲兵,在迷茫晓雾中疾驰而去

刘芳亮走后两天,六月十日早晨,范青率领李岩、傅宗龙、牛金星、喻上猷、顾君恩和在西安新降的武将,由李双喜、蓝应城、丁国宝等率领的数千精锐骑兵护卫,从开封动身东征。留守开封的文武大臣,由泽侯田见秀率领,一直送到郊外。被捕获的明朝秦王和几个郡王都带在军中。崇祯十五年在河南破汝宁时捉到的崇王也带在军中。

大顺朝东征的先头部队,在三日前就渡过了黄河。主力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韩城和禹门之间的沙涡渡河;一路由韩城向蒲坂渡河。范青从开封启程的时候,山西省的许多府、州、县的明朝政权,已经纷纷瓦解,有的地方士民打开城门迎降,有的正在准备迎降。范青在路上不断接到刘芳亮的飞奏,有时是刘芳亮转来的白旺和马世耀等大将的禀报,知道到处没有遇到抵抗。果如所料:势如破竹。

范青同他周围的群臣,在一片胜利的欢悦中,渡过黄河,于六月十六日到了蒲州,祭了关公,十八日到猗氏,十九日到闻喜,二十日到绛州,二十一日到曲沃,二十三日到了平阳,在平阳停了五天,同刘芳亮、白旺等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发表了使一般庶民百姓都能听得懂、读得懂的上谕,便向太原进军了。

东征大军每到一地,就将已经拆掉的驿站恢复,整顿了驿卒,配备了马匹。所以,范青沿路到开封的信使和公文不断,朝中大事和关中、汉中、河南、湖广等地情况,也都不断地向范青禀报。倘若有重要军情,则逢站换马,日夜不停,虽相距数百里,一日夜可以到达。这个正月,开封朝廷每日要收到四方许多公文,也发出许多公文,而最重要的是通往太原一路的消息。凡是开封朝廷收到山西方面的公文和消息,都要报进宫中,以免皇后悬念。所以范青东征后,一路情况,慧梅和几位妃子都很清楚。

范青留在开封的文武群臣,和拥戴范青坐江山的士绅们和百姓们,不断得到大顺军东征的捷音,心情都十分振奋。皇宫中更是充满着胜利的喜悦。二月初,当范青到达平阳的消息传来以后,慧梅将李岩、傅宗龙和几位大将的夫人招进宫中,摆宴庆贺,噙着眼泪对她们说:“圣驾已经到了平阳府,明朝在太原的兵力空虚,攻破很容易。李丞相算定七月末间破京师,皇上很相信,看来准能办到。唉,我们大家的日子苦尽甜来,天下的百姓从今往后也有太平日子过了。”

按照原来决定:等一接到范青在京师举行登极大典的消息,开封城中就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各个街道都要搭起五彩的牌坊,官绅军民庆贺三天。如今虽然范青尚在去太原的路上,可是开封宫中和朝廷上下都已经为这事开始准备了。

慧剑跟随红娘子的大军出征,慧琼留在宫中帮助慧梅处理事情,每日每夜都不免思念丈夫。特别是夜间,她睡在雕花红漆大床上,结婚时用的绣帐、裳被、鸳枕,一切依旧,可是丈夫却不在身边,她便忍不住揪心揪肝地思念新郎,忍不住在心中呼唤“张鼐哥”。她轻轻地、含羞地、甜蜜地轻声呼唤,那声音轻飘得只能使她自己听见,甚至连她自己也听不见。就这样,她也会双颊羞得热辣辣地发红,同时滚出来思念和幸福的眼泪。为着丈夫,她天天早晨烧香祷告:

“老天爷,保佑我皇马到成功,攻破京师。在京师登了基,就赶快回来吧!”

开封朝廷经常派信使前往军中。每次信使出发之前,泽侯田见秀总要命官员到宫门叩禀皇后,问有没有东西或书信带给皇上。这时慧梅就对慧琼说道:“慧琼,你给张鼐修一封书子吧,也是嘱报平安嘛。”

慧琼的脸红了。她很想写信,觉得有说不完的话要告诉张鼐。但是她总是十分害羞回答说:“回禀皇后,我没有什么话要说。”

皇后笑一笑,也不勉强。但在她给皇上的家书中,总要写上一笔,说慧琼每日进宫办事,勤谨如常,要张鼐不要挂念家中。

自从大军出征以后,左妃照例逢三、六、九日来到坤宁宫后院的绿云阁中为皇后讲书。慧梅出身贫寒,从小不认识字,以前在军中征战且不觉怎样,现在成了万民敬仰的皇后,不禁以不识字深以为憾。她知道左妃擅长文学,且很受范青宠爱,所以让左妃教她读书识字。

这样一来,左妃对东征大军的消息,知道得较多、较快,当然也就更多地同皇后、慧琼等分享了节节胜利的喜悦。

转眼间到了七月中旬,绿云阁的周围,几十株垂柳绿意葱葱,随着东风摇曳,俨然一团绿云。假山下的几块玲珑奇秀的太湖石边,有几棵芍药怒放,香气袭人。正是深宫中妇女们读书的好地方!

这一天,左妃讲完了《蒹葭》三章,又讲了唐诗一首,之后休息吃茶,话题转到两天前得到的东征大军消息。大军已经将太原包围,并且将皇上的第一通东征诏书和第二通诏书射入城内。左妃已经能够将第一通诏书背得很熟,说道:“娘娘,你曾说牛尚书代皇上拟的东征诏书写得很好,可以流传千古,可惜叫老百姓太难懂了。不过那些骂明朝的话的确切中时弊,令人读着痛快。”

皇后笑着问道:“左妃,你最喜欢的是哪几句?”

左妃欠身回答说:“臣妾最觉得痛快的是这样几句:‘公侯均食肉执绔而倚为腹心;宦官皆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力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

皇后命慧琼将兵部工楷抄是进来的一份拿出来摊在面前,一边看一边点头微笑,然后说道:“这几句话确实骂得痛快,切中时弊。不过,唉,代皇上拟这通诏书稿子的文词,到底还是不能够在心中牢牢地装着小百姓,硬是要使用这些冷字,叫百姓既认不得又听不懂。”左妃说:“娘娘指的是……”

皇后问道:“你看,宦官皆、皆,皆什么?”

邓夫人回答:“启奏娘娘,此字是——龁,是吃的意思。”

皇后说道:“如果写成‘宦官皆吃糠猪狗’,让不识字的小百姓一听就懂不好吗?还有‘偕亡’这两个字,也不懂,不用典故不行吗?”

左妃心中一惊,赶快站起来说:“皇后圣明,臣妾竟然一时糊涂,见不及此。”

皇后笑着说:“你是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不像我是农家出身。小百姓的苦处,你没有我清楚……好,你快坐下,快坐下。皇上东征的第一通诏书,后宫中都不懂。前几天尚神仙进宫来,我要他讲解,他也只能讲个大意。今日,让左妃给我们仔细讲讲。慧琼,快将这一通诏书摆在左妃面前。”她又转向身后侍立的宫女吩咐:“给左妃换一杯热茶。”

左妃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捧起黄纸诏书,先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正要逐句讲解,忽然一个老太监来到院中,跪在阶下启奏:

“泽侯田见秀到宫门禀报,言说太原城已经在七月六日午时攻破,明朝山西巡抚蔡茂德不肯投降,业已自缢身亡。晋王全家数百口全被抓到。东征大捷,特为启奏。”

慧梅激动得声音打颤,轻轻说声“知道了”。

太监走后,慧梅对左妃说:“今日且不讲了,太原已破了,下一步就是京师。果然是上天看顾,一出征全山西就落入手中。”

少顷,从皇宫的大街上,传来了锣鼓声、欢呼声,随即又传来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声音愈来愈烈,震撼着整个开封城。

皇后对慧琼说:“传我懿旨,各宫院燃放鞭炮。”

陈永福率领三万人马,作为进攻京师的一支偏师,渡过黄河以后,就同主力分路向晋南前进,一面追赶高杰,一面占领晋南各府、州、县。遵照范青的命令,从晋南向东,越过太行山,进入河南省的怀庆地方,然后由安阳向北,威胁畿辅。刘芳亮率领的先锋骑兵,则沿着从平阳去太原的大道继续前进。

当是时,明朝在山西境内的兵力,十分空虚。巡抚蔡茂德直接指挥的府标营,大约只有三千人。他原来驻在平阳,可是山西省从河曲城开始,与河南之间被黄河分隔,上下一千余里,处处都是渡口,随时可以渡过,更不是少数兵力可以防守的。蔡茂德奉崇祯皇帝严旨,不能不布置守河。可是他手中无兵无饷,毫无办法。正准备战死在平阳的时候,晋王却催他赶快回太原,全力保护省城。因为当时不仅是平阳以西黄河危急,而且在河曲附近,也哄传大顺军渡河,那就是说,范青的人马不仅要从平阳进军,还要从北边走偏关过来,从北边包围太原。所以太原城中,从晋王宗室到达官富绅,都十分害怕,紧催巡抚蔡茂德回去守城。蔡茂德知道,倘若太原失守,他就更不好向皇上谢罪了。所以当大顺军从韩城一带有小部队渡河的时候,他就带着二千标兵匆匆返回太原,而将守黄河的重任,交给了原来驻防在平阳一带的副总兵陈尚智。六月十八日,大顺军一部分人马从禹门口和韩城之间的沙涡镇过河,陈尚智逃回平阳,又逃到赵城,投降了。太原以南再也没有明朝的军队了。

山西各地百姓从范青收复陕西之时,就哄传着范青如何仁义,人马纪律如何严明,纷纷等待范青大军一到就要迎降。果然大顺军渡河以后,各地士民不但亲眼看到了范青的纪律确实很好,而且读到了磁侯刘芳亮的布告。所以从六月十日起,就出现了到处迎降的形势。平阳知府张然投降了,受到了重用。平阳的大乡绅申家严逃到山中,被家奴们捉到,献给大顺军。刘芳亮因他为富不仁,民愤很大,下令严加拷打,逼他将家中的金银、财宝、粮食全都交出,然后处死。这件事使平阳府的百姓们人心大快。

范青在到处迎降的情况下进入山西,他的前边有两三千威武的骑兵,然后是一队骑兵打着各种形式的旗帜和仪仗,还有一班乐队在马上奏乐。大顺朝的内阁、六政府、文谕院等衙门的主管大臣,各带奴仆、衙役、骑兵,跟随在后,然后又是二千骑兵。另外还有五百弓弩手,二百火器手。这五六千骑兵,是大顺皇帝的护卫亲军,盔甲整齐,旗帜鲜明,马匹精壮。再后是五百匹骡子和一百匹骆驼,驮运食物和粮草。自有农民军起义以来,范青第一次以帝王的派头,率领大军出征。他自己和跟随在他身边的文臣武将,在离开开封前,已经料到会一路迎降。如今果然如此,所以尽管距离京师的路程尚远,但是人人都认为胜利已在眼前。那帮在陕西、湖广投降或沿路上新投降的文臣们,也都庆幸自己早识天命,变成了从龙之臣。

东征大军只顾向前,各地方一般都不留兵驻守。只委派新的地方官吏。刘芳亮、李双喜等武将纷纷建议搜捕明朝的宗室和各府、州、县的乡宦、富民,以及乡宦的亲属。一概捉拿,严刑拷打,强迫他们献出金银,充作军饷;没收他们的存粮,部分充作军饷,部分散给饥民。既是为国为民除害,又为了解决大军给养和朝廷开支。但被范青否决了,他熟知历史,在对待大明官绅的问题上决不能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