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冒牌县令,被迫登基》全本免费阅读

第 129 章 129

华夏元年的一系列改革 , 最明显的成效就是 , 华夏元年底 , 国库结余干万银币 。

好几十年了 , 国库从未如此宽裕过 , 这在嘉衡帝时期完全不敢愚象 。

朝中一些前朝旧人心里感慨万十 。 起初 , 他们对新帝这一系列的革新都持抵触情绪 , 但观这后效 , 成果斐然 , 实在出乎人预料 。

不过仔细一盘算 , 又在情理之中 。

因为国库这盈余中至少有百万银币乃是皇室节俭所出 。

首先便是新帝登基 、 大婚都从简 , 花费不过数万银币 , 其次 , 新帝裁撒六宫 , 放了大批宫女 、 太监出宫 , 后宫开销一年又省下数十万银币 。

再次 , 新帝登基并未大肆分封 , 就连跟着他起事的庆川官员很多也是名誉分封 ,

名惠而实不至 , 至于陈氏家族 , 那更是一个都没被分封 , 如此一来 , 宗室的开销无限接于零 。

单这数项就为国库剩了几百万银币 。

而东王朝初立 , 冗官现象还未出现 , 各府衙门 、 各地官府的开支也相对较少 , 户部支出也比前朝少 。

除了节流 , 开源方面也出乎很多大臣的预料 。tehu.org 火鸡小说网

他们看不起的商业在华夏元年遍地开花 , 各种工坊层出不穷 , 商业繁盛 , 商税的收入节节攀升 , 以往在国库收入中占比只有十来个点的商税 , 今年翻了两倍多 , 弥补了一大半田赋减少的空白 。

再加上年初的各种抄家 、 罚没收入 , 国库有此盈余就不足为奇了 。

户部的官员估算 , 华夏二年 , 几年没了抄家罚没的收入 , 国库也会有盈余 , 只是可能比华夏元年少一些 。

但这也足以让大家放心了 。 作为掌管一国的钱袋子 , 他们最怕的就是入不敷出 。

可惜 , 他们这个心放得太早了 。

因为得知国库盈余后 , 陈云州当即就下了一道旨意 , 让其拨款六百万银币给工部修路 。

这是工部收到的最大一笔拨款 , 而且还不是他们苦司台去讨要的 。 对此工部上下无不感恩戴德 , 夸赞新帝大方公平 。

只是很快任务就来了 。

这笔银子可不是白白给工部的 , 而是全国官道重修 、 连接的启动资金 。

陈云州要求工部上下 , 在年前做出具体的规划 , 他要在八年内修通连贯全华夏的主干道 , 也就是说 , 至少各州之间的道路要修好 , 而且若遇高山河流 , 除了绕道这个选项 , 还要尽可能地考虑修桥 、 挖随道 , 以避免绕路太远的问题 。

工部接到这样一个重担 , 数百人都忙碌了起来 , 看舆图 , 调查各州之间道路连同的情况 , 勘测规划最合理的路线 , 然后做详细规划图 , 上奏朝廷 , 等陈云州审批 。

交上去 , 打回来 , 修改 , 再交上去 , 又打回来 , 再修改 , 如此反复 , 到腊月底 , 他们的一些方案都还是被陈云州给驳斥了回去 。

工部这才意识到六百万银币不好拿 , 这不是个轻松的差事 。

陈云州对官道的要求比较高 , 宽要达两丈 , 路面必须铺设砖块或石子 、 沙子等 , 最上面要糊一层水泥 , 此外各地之间 , 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近的路线 , 以节约行程和赶路时间 。

不修则已 , 要修就要将路修好 , 省得过几年路就坏了又得重修 。

为此 , 他心里的估算预期是花几十万银币 , 耗时八年慢慢去修通这些路 。

而且修路中用到的砖头 、 石沙 、 水泥等材料 , 还有人力 , 这些也能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 从而诞生一批相应的厂坊和工人 , 进一步带动商业的纂荣 。

直到过完年 , 不知改了多少遍 , 工部的规划书才通过 。

第一期工程 , 是从京城往南修路 , 修到江南 , 第二期工程再从江南往南继绩修 , 将东南沿海一道的道路全部贯通 。 因为这部分地区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 修路的效益也是最明显的 。

第三期工程从京城往西 , 直修到西北 , 这是为了保障西北的军事供给所需 。 这条横线修好后 , 京城到井州能缩短三分之一的时间 , 以后无论是调兵还是后勤支援 ,

速度都将大幅度提升 。

第四期工程则是由东南沿海一带往西修路 , 及至贯穿各州为止 , 从而连通全华夏 。

华夏八年 , 工部提前一年完成了这个目标 , 正式修通了各州之间的道路 。 新修的官道宽敞平整 , 而东都是水泥路 , 下雨天也不会下陷 。

交通的便捷进一步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 九年间 , 各地的厂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 商税收入进一步增加 。 华夏十年 , 商税

收入第一次超过了田赋的收入 , 占据国库收入的半璧江山 。

也就在这一年 , 朝廷正式规定 , 食盐专营退出历史舞台 。 官府允许民间开办盐坊 , 运输买卖食盐 , 但对食盐的售价做了规定 , 坊间售价最高不得超过十文钱一斤 ,

凡故意操纵盐价者 , 押送到朝廷由刑部审讯 。

此项政策让广大底层百姓彻底实现了食盐自由 。

朝中上下 , 对此的反对声浪非常小 , 只零星几人不赞同 , 原因就在于 , 哪怕少了这几百万银币的盐税 , 国库仍旧很充裕 , 每年都有一部分结余 。

对此 , 陈云州掀起了新一轮的基建狂潮 , 那就是兴修水利 , 以改变农业看天吃饭的问题 。

古代农业社会之所以很脆弱 , 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 “ 大雨成灾 , 小雨成灾 , 无雨旱灾 “, 下不下雨都是天灾 , 这也导致农业收成极不稳定 , 百姓的生活很容易就因为场灾害陷入困顿 , 甚至是家破人亡 。

天灾这种情况现代社会就没有吗 ?

不 , 这是自然规律 , 无法更改 , 但勤劳的百姓还是用双手改变了这一状况 。 建国初 , 我国曾掀起了一波水利建设的狂潮 , 各地兴修水库 , 从而大大改善了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陈云州上辈子扶贫的乡镇就有一座小水库 , 是五十年代当地百姓用铁锹 、 锌头 、 蜀子等工具 , 一点点拮掘出来的 。 而这个小水库的水源则引自县城一座更大的水库 。

县城的水库也是全县百姓用手耗时两年拳出来的 。 这个水库的上游是长江的支流 , 洪涝灾害时期 , 水库可帮助上游的河流分摊一部分水量 , 避免河流决堤 , 干早时期 , 又可引上游河水入县 , 灌溉全县 , 从而改变了全县农业看天吃饭的日子 。

河水县的水利灌溉系统就是借鉴于此 。

陈云州打算以河水县为蓝本 , 各州县因地制宜 , 制定符合当地的水利工程 , 最好能集防洪 、 灌溉一体 。

他命工部派人去考察河水县的水利工程 , 然后集思广益 , 先在全华夏选定十个州县兴建第一批水利基础建设 , 若有成效 , 再慢慢推广到其余各州县 。

此外 , 为防止河流淤塞决堤 , 陈云州还颂布了一条法令 , 禁止围湖造田 , 清理华夏主要的几大湖泊 、 河流周围的农田 。 违规占地的百姓限期搬迁 , 若是祖辈居于此 , 有房契地契的 , 则按市价购买其房地 , 在规定期限内搬迁 。

这一系列措施下来 , 到华夏二十年 , 各地水患明显减轻 。 而丁作为示范的十个州县 , 水利工程完成后 , 干旱和洪涝灾害对当地百姓的影响进一步减轻 , 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

而且因为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 加上交通的便捷 , 即便还是有洪涝灾害发生 ,

但全华夏救灾的能力较之从前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借 , 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鲜少发生 。

基建上取得的第三大成就来自于科技部 。

科技部十年磨一剑 , 经过数百研究人员几十个日夜的努力 , 他们终于制造出了第一辆蒸汽火车 。

这辆火车由一个车头和四个车斗组成 , 非常筒陋 , 而且最初的时速只有十二里

每个时辰 , 连马车的速度都赶不上 。 各地的路修好后 , 马车的速度大多都已经达到了三四十里一个时辰 。

而东蒸汽火车运行还需要铺设铁轨 , 消耗很大 , 效率却不尽人意 , 因此科技部刚推出蒸汽火车时 , 很多人除了看个新鲜 , 都没什么兴趣 。

但陈云州却持续往里投入了大量资金 , 一是用于铺设铁轨 , 二是让科技部的研究人员改良现有的技术 , 提高火车的速度 。

经过数年的努力 , 科技部在蒸汽机的涡炉里加装了二十八根金属管 , 加大接触面积 , 从而产生更多的蒸汽能 , 还设计了蒸汽回收管道 , 提高蒸汽能的利用 , 从而制造出了更大功率的蒸汽机 。

此外 , 他们将蒸汽机车的车头改成流线型 , 降低蒸汽火车前进途中风的阻力 。

华夏二十二年 , 改良后的蒸汽机正式亮相 。

这赳列车有六节车厢 , 搭乘了帝后 、 大臣和侍卫共计三百二十人 。 火车辰时从城郊的火车站出发 , 终点是距海最近的阳县城郊 , 全程总共一百三十里 。

一个时辰一刻钟后 , 蒸汽火车顺利抵达阳县 , 与候在阳县的官员 、 侍卫百姓见面 , 然后掉头 , 赶回京城 , 还没到正午 。

这样的速度震惊了许多人 。

而且火车的舒适度也是马车没法比拟的 。

对商业来说 , 时间就是金钱 。 不少商人看到了商机 , 纷纷上奏朝廷 , 愿意出资继续建铁路 , 最好能铺设到海边

的码头旁 , 这样京城的货物就可以直接从京城坐火车 , 抵达码头 , 再运输上船 , 省时省力 。

朝中上下也对建设铁路投以了十二万分的热情 。

不过陈云州还是将这件事交给了科技部 。 他在科技部下设了铁路管理处 , 专门负责铁路 、 火车的修建和维护以及更新 。

及至华夏三十年 , 华夏铁路里程已经达到了八百里 , 十年内 , 必能修到江南 ,

从而连同京城和江南 , 届时从京城到江南只需要两三天即可 。

蒸汽火车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它进一步推动了华夏商业的发展 , 沅海各地最是受益 。 凡是铁路经过的沿海州县 , 都开始兴建码头 , 让铁路运输与水运 、 海运结合起来 , 此举极大地加速了商品的流通 , 并节约了成本 。

海上贸易与陆地贸易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 与此同时 , 华夏掀起了新一轮的基建热潮 。

因为铁路相关人才的缺乏 , 科技部成立了直属的铁道学院 , 专门为铁路建设 、

发展培养相应的人才 。

该学院一经成立就受到了追捧 , 不止是不少工匠技术人员的子女争相入校 , 甚至一部分书生 、 官员的子嗣也想进铁道学院 。

铁道学院的首次招生入学考试人数就突破了三万大关 , 比之科举也不差 。

铁道学院的成立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的以儒学为主的科举教育体系 。

受此启发 , 工部因庞大的水利工程建设需求 , 上书要求建立水利制造学院 , 以为造船业 、 航海业 、 还有各地的水利建设 、 维护等提供相应的人才 。

陈云州让工部写一份详细的招生需求 , 招生规模 , 预算 , 学制 , 课程安排等等 , 再议 。

工部上下一听便知有戏 , 于是鼓足了十二分的精神 , 集全工部之力 , 写了一叟两指厚的规划文书 。

陈云州看后批准了 , 但这次并没有让工部一家独大 , 而是由工部和国子监共同管理水利制造学院 , 若有分歧再圣裁 。

受此启发 , 各衙门 、 各地官府纷纷都提出了办学的奏折 。

陈云州根据折子 , 又批准了三所学院 , 分别是刑法学院 、 理学院 、 工学院 , 加上原来的国子监 、 铁道学院 、 水利制造学院并称为六大学府 , 开启了教育的百花齐放时代 。

这几大学院 , 除了国子监还墨守成规 , 不对商人开放 , 其余五大学院对商人也好 、 贲民百姓也罢 , 还是官宦子弟 , 都一视同仁 , 考核入学 。

这进一步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

三十年的商业发展 , 也让商人自信起来 , 开始谋求政治上的地位 。

一场看不见的风波在华夏大地酝酿 。

但也就在这一年 , 华夏成立三十周年的庆典上 , 陈云州提出了将封建帝制改为君主立宪制 , 鸿肺寺与礼部合并 , 成为外交部 , 国子监改为教育部 , 其余舞步不变 ,

七部各选三人 , 成立内阁 , 内阈管理全华夏政务 , 对君主负责 。

内阈成员五年一期 , 最多担任两期 , 若在任期内有不法行为 , 则撒职查办 , 由候补人员顶替上去 。

该提议一出 , 举朝晔然 。

从古至今 , 只看到了不断加强君权 , 权力不断集中的 , 还没见到过削弱自己权力的皇帝 。

但这样的改革对大臣们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 所以朝堂上除了个别古板守旧的 ,

大部分人都持支持态度 。

陈云州乘胜追击 , 宣布制定并颁布第一部宪法 《 华夏帝国第一宪法 》, 该宪法废除了土农工商的规定 , 华夏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 并废除人口买卖制度 , 改买卖为庇佣制 , 实行一夫一妻制 , 婚姻自由 , 成亲自愿 , 和离自由等等 …...

这部宪法一经推出 , 引起了轩然大波 , 反对者众 , 支持者也众 , 因为该法触及到了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 , 但也维护了不少人的根本利益 。

好在经过三十年的启智教育和不断开放 、 开明的政治氛围 , 为这场革新奠定了广大的民意基础 , 加上军队站在陈云州这边 , 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角逐利和一些简单的修改后 ,《 华夏帝国第一宪法 》 正式推行 。

从此华夏进入新纪元 。

伯健着背 , 白发苍苍的郑深站在巍峨的城墙上 , 望着日新月异 , 处处散发着新气象的华夏大地 , 心底生出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 。

他例头看着同样两鬓斑白的陈云州 , 心底涌起无数的感慨 :“ 臣前半生历经坎坷 , 本以无望 , 不曾想后半生得遇良君 , 犹如枯木逢春 , 臣此生无憾伟 。“

陈云州看着日渐衰老的良师益友 , 心底有些发酸

:“ 郑叔此言差矫 , 我陈云州能遥郑叔 , 三生有幸 , 你是我的恩师 , 是我的好友 , 也是我的亲人 。 郑叔 , 如今华夏安定富足 , 你可还有什么心愿 ?“

“ 咳咳咳 …...“ 郑深招着拐杖 , 望着远处苍茫的天际 , 笑着说 ,“ 皇上 , 不知怎么的 , 这些时日 , 臣越发地怀念响们当初在庆川的日子 , 那时候处理完了衙门的事 , 晚霞漫天 , 你我坐在简陋的石桌旁 , 半壶酒 , 两碟小菜 , 宁静祥和 , 也不知那小院如今还在不在了 …...

陈云州眼底也浮现出怀念的神色 : “ 是啊 , 现在想来 , 当初的日子是多么的简单悠闲 。 我也想念庆川了 。 我是在那与你 、 与陶大人 、 皇后还有林叔他们在那里遥翔的 。 林叔留下遗言 , 将他的尸骨带回庐阳 , 不如咱们再游庐阳吧 , 太子已经长大了 ,

也是时候接过我的担子了 “

陈云州说做就做 , 当天晚饭后就跟虞书慧商量起了这事 。

再次听到庐阳 , 虞书慧有一瞬间的恍惚 。

她据唇一笑 :“ 皇上有心了 , 不过朝中事务繁忙 , 皇上怕是脱不开身 , 表叔待臣妾如亲女 , 不如就由臣始陪表叔回庐阳一游 , 满足其心愿吧 。“

陈云州握住她的手 , 轻轻一笑道 :“ 那是你我初识之地 , 你当然要去 , 我也要去 , 还有陶大人 , 童叔 …... 庆川的老人想回去的都回去一赵 , 至于朝中之事 , 交由阿弘即是 , 他长大了 , 也该接他者子的班 , 让他老子退休颐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