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一个黑影从一处院子里悄无声息的飞了出去,如果仔细一看,是一个人扛着另外一个人在快速的穿行。
黑影的速度很快,眨眼就到了相距不太远的另外一处院落里,将肩上的人放进了房间之后就闪身不见了。
那被放下的人活动了一下身体,将斗篷上的黑色围帽摘掉,露出了一张俊美的脸来,不是别人,正是杨如柏。
“进来吧。”里屋传来了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
杨如柏略微的沉吟了一下,然后推门走了进去,外面挺冷的,但是屋里温暖如春,他就将身上的黑色斗篷摘掉,看了一眼软塌上斜靠着的人,微微的勾了一下嘴角,上前一步拜倒行礼:“见过大人。”
斜靠着的人坐直了身子,能看出来,是个身材十分高大的男人,冲着杨如柏招招手:“过来。”
杨如柏起身走了过去。
那大人一把拉住了他的手,将人拽在了身边坐下:“让你去伺候那么个毛头小子,我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
“只要能帮大人实现理想,能为我自己报仇,那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不是吗?”杨如柏靠在了对方的身上,“更何况,如果没有大人,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了。”
“算你有良心。”对方笑了。
杨如柏也笑了:“阿九一向知恩图报,大人原本就是天命所归,并且有鸿鹄之志,那么阿九愿意助大人一臂之力。”
“哈哈,有你这样的蓝颜知己,足矣!”大人笑了起来。
“阿九能得大人提携关爱,也足矣!”
“就你会说话。”大人将人提起来放在了自己的腿上抱着,“对了,那个马睿什么时候去尼雅古城?”
杨如柏摇摇头:“他对我,并不是完全的信任,但是我知道他之所以没过去,似乎是在等一个人,听说是盗墓的高手,姓吕。”
“姓吕?”大人皱了眉头。
“大家都知道盗墓一系历史悠久,盛传有四门,摸金门,发丘门,卸岭门和搬山门,其中卸岭门的人被称为卸岭力士,祖师爷就是当年四面楚歌的项羽,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吕布也曾经是卸岭门人,据说当年董卓的军饷就是他盗墓筹措的,而马睿等的这个姓吕的人,据说就是吕布的后人,同样也是卸岭门人。”
“吕布的后人?”那人的眸光闪了一下,“有点意思了。”
“大人,如果对方真的是卸岭门人,那么探寻到古城入口应该不难,但是现在各路人马都汇聚在了这里,他们不会轻易让咱们得逞,到时候,大人要的东西恐怕不好拿。”杨如柏抬眼看向那大人,“更何况,马睿也不会轻易放手的。”
“呵呵。”那人把玩着杨如柏的手指,“那就各凭本事啊,我相信你的能力。”
“马睿的确不足为惧,但是,杨如峰也来了。”
“他……”
“他是个变数,而且,想杀他并不容易。”杨如柏叹口气。
“不容易不代表做不到。”那人笑了。
杨如柏的眉头却皱了一下,虽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杀了杨如峰,但是,自己的这位大靠山就算发话了,他却一点欢喜的感觉都没有,如果真的能这么容易就将他除掉,自己还需要煎熬这么久吗?
“难道你不信我?”
“大人,阿九不敢不信,只是有些担忧。”
“现在这个时候,无所谓的担忧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大人却起身,将杨如柏抱着走向了床榻,“这么多天没见,让我看看你的本事是不是又大了……”
天色大亮的时候,马睿活动了一下身体,微微的睁开了眼睛,不由得抬手揉了一下太阳穴,这一觉睡的够沉的,竟然都到了这个时候了,只是,为什么却觉得头昏昏沉沉的呢?
忽然摸了一下身边,眉头皱了一下。
“阿睿,你醒了?”杨如柏此时走了进来,手里端了一盆热水,“正好起来洗漱。”
“你……”
“早晨看你睡的香,就没叫醒你。”杨如柏将盆子放在了旁边的盆架上,走过来坐在了床榻边上,“我让人熬了羊肉粥,在这里吃还是去外面?”
马睿的眸子微微的眯了一下,然后起身:“去外面吧。”
杨如柏亲手将衣衫拿了过来,伺候对方穿好,然后又伺候了对方洗漱之后,出了卧室来到了外面的堂屋,有下人已经将粥和小菜端了上来。
“都进入二月了,天气竟然还这么凉。”马睿看了一眼外面,“而且今天的感觉要下雨似的。”
“已经立春了,现在是一场春雨一场暖了。”杨如柏亲手舀了粥递过去,“来,这羊肉性暖,冷天喝了舒坦。”
马睿接过去喝了一口。
而此时,外面真的就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来。
西北原本就是少雨的地区,所以,是真正的春雨贵如油,所以,这场雨还是很珍贵的。
这一下就下了一整天,直到第二天的早晨才停下来,天也放晴了。
“走吧,来了两天了,得出去走走逛逛这广华县才好。”马睿忽然来了兴致,“顺便也得去拜拜码头才行。”
“阿睿,得他们来拜你吧?”杨如柏笑了一下,“毕竟,总督可比这县令的官职高很多呢。”
“可是我没官职啊。”马睿捏了一下杨如柏的脸颊,“如果不认识也就罢了,我跟着古县令见过几次,所以,来了不去见见说不过去。”
杨如柏点头:“那我就不去了吧,毕竟……”
“毕竟你是我的新宠,怎么能不去呢?”马睿却伸手拉住了杨如柏的手,“你担心会遇到杨如峰?”
杨如柏很老实的点头。
“他是微服,不会去县衙的,放心吧。”马睿拉着人就出了院门上了马车。
而另外一边,杨如峰见到了被杨如峰抓来的那十几个赌坊的打手,不过都被熏了药,所以,都晕着呢。
“弄醒一个。”杨如峰示意了一下柳嘉。
很快,一个醒过来的打手被提出了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