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一番话,让朱棣和道衍都陷入思索之中。
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乃是亚圣孟子所言,老爷子历来对孟子很是不满,甚至于直接将其逐出了文庙之中。
但现在想想,孟子所言非虚。
如果没有百姓,就没有所谓的王朝。
刚才朱元璋虽绘制出来的三个圆形,已经昭示了这一点。
没有天下百姓辛苦的从事生产,那里会有达官贵人们优渥的生活。
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百姓可以说是将一切劳动所得,全部都贡献了出来。
他们承担了供养天下的任务,但并没有半点儿赏赐,甚至很多时候,有的只是被剥削被压迫。
稍微有一点权势的人,就敢骑在百姓的头上,作威作福。
然而百姓也只能低着脑袋,将所有的苦楚都往肚子里吞,直到某一日,再也无法忍受的百姓,爆发出无与伦比的恐怖破坏力。
朱棣向来是不大喜欢读史书的,总觉得这些东西没有兵法实在,但近来几年,受到道衍和尚的影响,对史书也有所涉猎。duqi.org 南瓜小说网
虽说不如朱高炽这般思索颇深,但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听朱高炽如此说,内心里也深感赞同,道:“炽儿说得对,君王称孤道寡自有道理,天下终究只是一家一姓之天下,文武百官不过是治理天下所必备的工具罢了。但这些工具不像是冷冰冰的兵器,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也有着喜怒哀乐,更有着难以被填满的欲望沟壑。权势、名利、地位,都是他们用来满足一己私利的东西,王朝初年,皇帝个人能力很强,文武百官尚且会克制自身;但是等到了王朝中期,皇帝久居深宫,不知天下疾苦,所有信息全部来自于官员时,这些嘴上说着忠君体国的官员,就会堕落腐败,成为王朝的蛀虫!等到王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即便是有皇帝想要中兴,也会因为势单力孤,而遭到百官的阻拦,甚至于毁灭!可见,百官历来不是为了稳固王朝统治而设定,而是满足一己私欲的难填丘壑罢了!”
道衍对此倒是有不同的看法,道:“殿下倒是不能这般说,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好官与赃官,无非就是是否为民着想,是否将百姓放在第一位罢了。只不过人心欲望难填,意志不坚定之人,早早地被金钱权力腐蚀,自然鱼肉乡里,祸害百姓,但不乏也有清流,愿意为了百姓对抗这污浊的社会!只可惜他们势单力孤,不被理解,不被接受,官运也不亨通,自然是无处立足。”
“食君禄,为君分忧,自是历代所言,但纵观古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少之又少。”
朱高炽摇头叹息,眼神中有几分迷茫。
对此,朱元璋只是轻轻一笑,显然是早有解决的办法,他将黑板上的图形擦去,转而写上了效率二字。
这是朱高炽最开始想要询问的问题,如何去提高官员的效率。
“之前殿下问我,如何提高官员效率,这问题显然包涵多种方面的意思,其中最为主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让官员有着高度的办事热情,即所谓的积极性。
那么,官员的积极性,和哪些东西相关呢?
这一点,之前已经做过简单地关联,自然是大家都喜欢的东西:权力以及名利。
所谓权力,体现在官员身上,就是官职的大小,若是朝廷承诺,官员做到了什么事情,就可以升官进爵,那么官员的积极性自然不必多说,绝对会热情高涨。
而名利,更多的体现在银子上面,当然,不是之前所说的俸禄。
想必几位也都明白了,朝廷发放的俸禄,实际上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因为做事情的多少而发生任何改变,也就是说,你勤勤恳恳办事,一个月也就那么多俸禄,而偷奸耍滑,每个月也是那么多俸禄。
如果无法在权力上,快速的给官员带来满足感,那么在名利上,势必要做出让步。
纵观古今,权力上的满足难度很大,任何人都有一颗向上爬的心,但是未必有向上爬的机会和能力,故此这一点基本难以得到满足,或者说绝大部分官员,享受不到这一份权利上的满足。
因此,我们只能够从名利上下手,争取让所有的官员,都拥有被满足的机会。”
朱元璋言简意赅的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将官员效率的提升,概括为做事情的热情,即积极性。
有些词语虽说是较为新颖,但是经过朱元璋的阐述之后,理解起来并不存在问题。
更何况朱棣几人并非是头脑愚笨之人,很快就懂的其中关窍。
“先生所言不虚,官职升迁自有定制,历朝历代皆有可靠的法度,难以更改。若是将官员的效率关联到官职大小上来,那会造成极为可怕的后果,回想宋朝就是如此,冗官伴随宋朝一生,从未被解决,到最后竟然演变成了巨大的毒瘤,就是皇帝也难以铲除,涉及到的利益方面太多。因此,只能够在名利上面做手脚,而且,孤以为,这大头还是利,而非名。”
朱棣沉声道,他自是明白一些官员心中的想法,像赵勉那等官员,心都掉进钱眼子里了,所谓的名对他来说,压根算不得什么。
唯有丰厚的利益,才能够打动他们。
但现在的麻烦事情是,官员的俸禄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够随意的调动,这是为了保证官员基本生活所需的设置,一旦改动,带来的影响将会是多方面的!
在官职大小不变的情况下,俸禄的多少保持着恒定的不变,如此一来的确没有什么盼头。
而增加官员级别,来逐步的让官员拥有被满足的机会,这一点有不可取。
宋朝的教训就在眼前,大明如果这样子搞,绝对会变得和宋朝一样,被冗官所压垮。
故此,名利成为提升官员积极性的唯一一种途径!
对此,朱元璋阐述道:“殿下所说不错,绝大部分官员更为看重的是能够满足自身欲望的利,而并非去争那青史留名,毕竟人死之后一切痕迹都将逐渐的消失,与其争所谓的青史留名,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好好地享受享受,或者说为子孙后代挣一个花不完的金山银山!
故此,调动官员积极性,就需要从利入手,让这个利,变得规范可查,同时隐隐间与名挂钩,让官员彻底的卷起来。
具体做法,自然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改变赏赐的形势,让原本基本取决于上位者喜好的赏赐,彻底的以一种固定的形势稳定下来。
这一点,自然要和官员的考核制度联系到一起,二者之间绝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就好比万事万物,总是在相互联系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是能够轻易划分得开的!”
“万事万物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道衍眼中有精光一闪而过,细细的咀嚼着朱元璋这一句话,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索之中。
他本就精通儒释道三教,对于天地人自有一套独特的看法,不同于朱棣这般的王侯,道衍所求的东西,绝不是所谓的荣华富贵。
道衍有着自己的骄傲,有着自己的渴求,与常人不同,与天下绝大部分人,都有差别。
哪怕是朱元璋再次侃侃而谈,不断地讲述着那些精妙的设想,道衍也只是微微震撼,但并不觉得,自己不如。
这些东西,给他时间,应当是能够想到。
但眼下这一句话,却引起了道衍和尚内心的深思,越是思考,他便越觉得这句话别有深意,仿佛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在其中,似乎可以用来解释天地间的一切道理。
昔年老子西出函谷关时,留下道德言三千,后世传为经典,其中章句更是值得后世之人仔细琢磨推敲,蕴藏着天地人的大智慧。
道衍对此颇有研究,心得体会颇深,但眼下朱元璋仅仅一句话,他深藏着的思绪便被勾动,仿佛这一句,就能抵得上道德经中小半言论。
三千言似乎还是太多了,有些道理,一句话似乎就能够完美的进行阐述。
道衍的异样并无人注意到,此刻朱棣和朱高炽,心思已经被具体的方法所吸引,眼巴巴地看着朱元璋,期待着具体的方法。
“历朝历代已经证明,光靠着赏赐,来提高官员的积极性,是绝不可能长久的。
而且,皇帝也并非是什么都知道,有些官员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一辈子,没有机会的话,恐怕是到老死的时候,也不会被皇帝知晓名字。
这里的机会,有多种,但其中最为主要的,绝对就是贵人的帮助,否则普通官员,终其一生也就是浑浑噩噩罢了。
故此,我们需要一套更为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让官员的成绩更加明显的为众人所知,让那些办实事的官员,官运亨通,让那些溜须拍马之辈,离开官员队伍,以此彻底的掌控天下。
想要完成这一点,需要的东西不再少数,首先便是考核制度的改变。
现如今的官员考核制度,太过于理想化,不具备有实施的条件。原因自然非常简单,天下如此广大,官员数量如此众多,而彼此之间信息的传递,却极其的缓慢。
应天周边的地区还算好,信息传递速度较快,但是出了直隶后,信息的传递速度会变得越来越慢,甚至很多地方,现在都还处于愚昧之中。
故此,想要彻底的贯彻官员考核制度,基础的物质条件不可或缺,也就是信息的传递渠道,必须更为迅速,更为方便。
其次,就是具体的考核制度要进行改变,以往官员考核,太过于儿戏,不利于官员的成长,有些官员上任之时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对此,需要制定更为详细的考核制度,针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官职,详细到每一条规则,这注定不是一项简单地事情,但只要制定完成,就可以长久的使用。
依在下看来,目前的考核制度可以划分为几个方面:第一点,就是官员管辖区域之内,人口的数量。
天下之事,关键就在于人口,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足够的人口数量支撑,无论规划做得如何好,都无法有坚实的基础去支撑。
故此,人口当为官员管辖区域内的第一要素,按照不同的地方,对官员管辖区域内的人口要进行数量考核,具体制定的标准,由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节,富庶的地方就要多,贫苦的地方可以减少一些。
第二点,就是官员管辖区域内,土地的数量。
在下所说的土地数量,并非说是区域内总的土地数量,而是百姓手中的土地数量,此处不应当用所谓的平均,而是根据富裕级别来划分!土地的数量,将根据官员管辖区域内,占最大多数富裕级别的百姓来定,如果这个数量过低,则负责该区域内的官员考核不及格,并要予以追查,看看土地到底去了哪里!
第三点,关乎到了官员管辖区域内的治安状况,也就是作奸犯科之人的数量以及偷鸡摸狗案件的数量,这二者关系到这个区域内是否平和,若是人数过多,案件过多,则代表官员施政不善,该杀!
第四点,则是该区域内,粮食的产量。
这一点关乎着国家社稷,应当着重注意。
而且,在统计粮食产量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官绅,有没有私自侵吞百姓的粮食。
诸位,回到之前殿下所说的那个问题,即如何避免王朝走向衰落和灭亡,在下这里有一定国之策。
若是这个方法能够顺利实施,那么不仅官员考核制度中涉及到的诸多方面能够顺利推行,而且对于大明,更是有非同一般的好处!”
见朱元璋如此自信满满,朱棣和朱高炽面露喜色,毫不犹豫的道:“还请先生示下!”
朱元璋点了点头,在黑板上写下来两个字:官绅。
随即,他开始阐述这一道治国安邦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