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番外篇一:灵山见金蝉

修道并不意味着枯坐洞窟之中,没日没夜的进行苦修。

在起步阶段,苦修能够有效的增长修为,让自身境界更上一层楼。

但是对于朱元璋这样的大修而言,修为的增长简直如同喝水吃饭一般简单,凭借他对于天地规则的理解和运用,突破境界非常简单。

因此,朱元璋并没有进行所谓的苦修,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山水,寻访名山古迹,以求看到古史中炼气士的踪迹。

他无比的确信,这个世界,应当有着和修道之人相类似的存在,先秦炼气士不应该只是子虚乌有的传说。

只不过时代太过于久远,如今绝大多数人已经彻底的将古史遗忘,唯有史书上只言片语,能够一窥那个璀璨年岁的瑰丽。

灵山,传言中为佛教的圣山,是佛祖释迦摩尼的道场,一处蕴藏着无尽神秘的古地。

关于佛教,有着太多的传说可以考证,也有太多的经典。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具备着非同凡响的影响力,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观音菩萨,文殊普贤,佛祖等神祇,都是佛教中的大神通者。

目前所公认的佛教创始人乃是释迦族内一位王子释迦摩尼,传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duqi.org 南瓜小说网

29岁出家修行,历经诸多苦难,得道成佛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但一种思想不可能凭空的产生,佛教也是如此,释迦摩尼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大抵是承上启下,将之前散乱的无序的佛家思想进行了整合统一,并进行系统化的阐述,由此才有了如今影响深远的佛教。

而在佛教创立之后,其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了多次演变。

作为一种影响人心的思想,佛教自然而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出越来越多的教派。

其中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

而在佛灭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

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枝末部派。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

《西游记》中开场时观世音所说的小乘佛教,就是如此而来,这是菩萨众对早期佛教的贬称。

佛陀涅槃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佛陀涅槃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

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

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

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朱元璋所在的时期,正是佛教与元朝统治势力相互勾结大肆传播的时期,所谓的喇嘛教,其实就是佛教的一个分支。

关于佛教的传说自不必多说,从各种佛教经典中还能见到昔日的光辉。

天地的变化对普通人来说,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几乎不能够被察觉到,但是对于修道之人而言,却是毁天灭地的打击。

越是修为高深,对于天地的变化就会越发的敏感。

绝地天通,一个在古史之中有过只言片语记载的词语,代表着的含义绝不是简单。

很多传说中的事物,因为绝地天通发生,而变得再也不可见到,他们隐藏在了历史的阴影之中,非大神通者不可得见。

就好比,如今朱元璋所见。

在常人看来,那只是一片白雪皑皑的雪山,高寒缺氧,美丽而又圣洁。

但是在朱元璋眼中,这代表的并非只是一座座连绵的雪山,在其中,还有一条通往神秘古地的道路。

眼前所见的景象颇显得有几分怪异,不少大山出现在地平线上,极其高大,耸入云霄,压的人透不过气来,气势磅礴。

只不过,每一座大山都极其模糊,看不真切,带着一种飘渺,巍峨立于天地尽头。

连带着那一条通向神秘古地的道路,也是断断续续,似乎随时都可能消失在天地之中。

朱元璋迈步继续往前,如今他不再是凡俗之躯,对于天地中的奇异景象有着更深刻的认知了。

一条古路蜿蜒而来,朱元璋踏上了这条路,一步一步前进,脚步迈的很快,没有丝毫的停留。

古路不知通往何方,显得十分神秘,古路两旁古迹很多,与现实的世界有着截然的区别。

远处的大山过于雄伟,寻常人根本无法看见,也绝无可能触摸得到,它不知被隐藏在何处,但却真实存在着,具备着相当可怕的压迫感和冲击力。

朱元璋四处观瞧着,心中依旧抱有几分警惕,能够将如此雄伟的大山隐藏,必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绝地天通的影响之外,其中肯定还有着有心人的故意为之。

忽的,前方的古路旁边,出现一具干枯瘦弱的尸体。

古路旁的岩石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一个老僧皮包骨头,浑身发黄,躺在前方,生机断绝。

朱元璋站在老僧尸体面前,稍一看,眼中微微有几分意外之色。

这具老僧尸体,在朱元璋眼中,道行不是很高,大概是前世时第二境左右。

按理说来,这样的道行,是绝无可能发现这条古路,但眼前这个老僧不仅发现了,还走到了这里。

老僧死去的时间,大概只有百年不到,显然是元朝时候某处的高僧,因为某种原因进入此地,最终死在了前往灵山的路途之中。

朱元璋稍看了一会儿,洞悉了这老僧的修行之路,弹指一挥间,老僧尸体化作飞灰,融入这片天地。

这是个真正的苦修士,一路以大毅力在绝地天通中硬生生挣扎出了一丝复苏迹象,但奈何寿元耗尽,在这路途之中坐化。

“倒也算努力,只可惜天地不允,又非我。”

朱元璋不做过多停留,继续沿着这条古路往前走,不久后,他见到了一座古寺。

说是古寺,实际上也已经极为破败了,已经坍塌了大半,连里面的菩萨像都已经损毁,看不出供奉的是什么菩萨。

墙角的巨大金钟已经落满了灰尘,但好在还保持着完整,朱元璋上前轻轻一挥,巨大金钟被抬高数米,露出内里的景象来。

是一个坐化的老僧,肉身已经带有几分淡金色,显然修为更甚于之前所见的老僧。

只不过,他依旧坐化在了此地,旁边地面上有几行深刻的梵文,朱元璋微微一看,虽不懂这文字,但内里蕴藏着的意蕴已经在他心底流转。

这同样是一个苦修士,运气更好,只可惜依旧不够强大,临死前坐化在此,遗憾没有见到传说中的灵山。

非凡的毅力加之绝强的意志,在前世怎么说也会是一个第五境的强者,但可惜生错了地方,在这绝地天通之地,苦苦挣扎却不得造化。

朱元璋洞悉完老僧的修行之路后,再次将其送入这片天地之中。

尘归尘土归土,对于这些老僧而言,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至少,他们修行一生,已然得知,最终的目的地就在前方,只是遗憾修为不够,不能到达。

相较于那些苦苦挣扎求索一生却不得其门而入的修行者,这些坐化的老僧至少已经知道了答案。

继续往前,山野之间蕴含着的佛性便越发的浓厚,大山也越发的雄伟高大,一眼望过去,竟然足有数万丈高。

苍凉的气息迎面扑来,给人的感觉仿佛是来到了上古年间,回到了那片弱肉强食的蛮荒大地。

远处,也不知高达几万丈的大山,一座座巍峨耸立,老树蔽日,有莫名生物。

当近一些后,鹰啸长空,兽吼河山,状若雷鸣,隆隆震耳,骇人胆魂。

朱元璋放眼四顾,这是一片全新的环境,像是离开了现实世界,进入一片原始大界内。

没有什么恐惧的心思,朱元璋无悲无喜,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眼前所见之景,在普通人眼中,或许是此生难得一见的奇异景象。

但是对于朱元璋而言,这些不过是寻常之景,前世见到的太多了,现如今再见到时,并没有什么感觉了。

朱元璋继续往前走,大约有千里左右,前方出现一片破败之地,古路旁是一片废墟,阵阵哭嚎传来,闻之让人起鸡皮疙瘩,非常瘆人。

一大片庙宇已成为荒凉之地,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此地佛性尽失,有的只有阵阵阴气迎面扑来。

哭嚎不止,快速临近,急如雷电,眨眼扑了过来,像是厉鬼索命一般。

朱元璋面色没有丝毫的变化,甚至没有半点儿动作,脚步没有丝毫的停滞,继续往前。

那扑面而来的黑色阴影,刚一进入朱元璋周身一丈方圆之地,便像是烈日下的积雪一般,迅速地消融干净,一点影子也不剩下。

但是此地并非只有这虚幻的黑色阴影,自那废墟的庙宇之中,猛地蹿起一道满是黑气的老僧来,面容凶戾,双眼赤红,显然已经彻底的失去了神智。

朱元璋只看了一眼,便得知真相,此僧佛性泯尽,早已失去真我,而今只是一股恶念在支撑肉身。

随手将其打杀,化作飞灰融入此地,朱元璋继续往前,一路之上不知多少入魔的老僧如飞蛾扑火一般扑来,但都未能够靠近朱元璋,就被直接打杀干净。

朱元璋没有丝毫的怜悯,下手果断狠辣,对于这些已经彻底失去了神智的腐朽肉躯而言,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更是一种痛苦。

他继续往前,也不知走出去多少里,只听得“轰隆隆”有如雷鸣声响不绝于耳。

眼前浪涛冲天,打上高空,茫茫一片。

这是一片浩瀚无垠的黑色大海,拦住了他的去路,涛声阵阵,震耳欲聋,让人几疑在梦中。

黑色的大海一眼看不到尽头,完全不知道到底有多么宽广,仿佛是无边无垠,但朱元璋知道,这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无边无垠的东西。

哪怕是在他前世所在的世界之中,那些看似无边无垠的地域,也只是对某一部分人而言,对于真正的大修,天地之大尽可以逍遥自在。

佛语之中有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朱元璋对此自然是有几分了解,传说中苦海无边无际,永无尽头,不能够开悟的话,绝不可能走到彼岸。

而且苦海之中,也存在着诸多危险之处,绝不是表面看上去那般平静和谐。

对此朱元璋并不以为然,什么无边无际的苦海,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他并不相信这种鬼话。

并没有借助任何舟船,朱元璋有如在平地上行走一般,直接走上让无数修行者闻之变色的苦海。

奇怪的是,原本汹涌的苦海波涛,在朱元璋踏上去之后,一下子就变得沉寂下来,再也没有丝毫的波浪,看得人惊奇。

眼前所见依然是风平浪静,朱元璋迈步往前走,不知走出去多少里,终于是见到了传说中的彼岸。

一路之上,没有任何的危险,有的只是枯燥乏味的前行,朱元璋淡漠的看向彼岸,那里早有一老僧在等待。

是个眉目很慈善的老僧,浑身都涌动着佛性的力量,背后功德之轮不知多少重,可见其佛法深厚。

老僧静静地站在那里,像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沉稳大气,待朱元璋靠近之后,老僧方才施礼道:

“贫僧金蝉子,见过人皇。”

金蝉子?

朱元璋稍作回忆,随即了然,这似乎是释迦摩尼的弟子。

至于这人皇称号,朱元璋微眯了眯眼,道:“何解?”

他曾在古史之中见到过有关人皇的记叙,但即便是他的前身,那也只是皇帝、是天子,怎么到了老僧嘴里,名字却愈发的复古起来。

朱元璋对这些所谓的称呼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眼前这老僧着实有几分不凡,换做是前世,也算得上是第五境的强者了,堪堪摸到了第六境的门槛。

既然老僧称他为人皇,那自然有其理由,反正是闲来无事,与其聊聊,说不定有些许收获。

古史中记载的东西太过于简陋,如果能够有一个知晓内情的人进行介绍,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