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自私者富有

孔子这次与曾参的谈话,是和盘托出,没有任何保守。

以前的时候,很多事他都没有说,有所保留。毕竟!他心里也没有底,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到底有没有意义?自己的学说思想到底有没有价值?

他的内心是不希望没有价值的,更不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意义。所以!自己的这种怀疑,他是不会说出来的。他要给学生信心,觉得他的学说思想是正确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按照他的学说思想去做事、人生。

可今天不一样!与曾参公开讨论道家学说了,他不得不和盘托出。他相信曾参,所以才愿意和盘托出。

以前的时候!他相信颜回,所以在颜回面前他也是毫无保留。

除了颜回和曾参之外,不是他不相信别人,而是!觉得别人都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他的学说思想。

其他学生也很优秀,可他们都好像偏颇了一些,不能正确理解他的意思。所以!他不敢、不想跟这些人更深入的研讨学问。跟这些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他大多数时间都是疲于解释。

都不能解释清楚,又怎么能继续跟这些人研讨呢?

所以!孔子在这些学生面前,是有所保留的。

打一个简单地比方:他跟乐歌能在一起研讨他的学说思想吗?

这是打比如说!他的其他学生自然不是乐歌,都不是跟他唱反调的。而是!这些学生听了他的学说思想后,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就跟他的原意相违背或者有出入,不是原味了。

所以!孔子与其他人就无法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一句话解释:其他学生虽然很优秀,可都有了自己的学说见解,多多少少偏颇、偏离了他的原意。或者!在他的原意上作出了引申,延伸出新的枝杈、枝叶。

虽然繁荣了他的学说思想,可好像偏离了原味。

他的学说思想,是在老子的道学基础上延伸、发展出来的。

在去东周洛邑找老子“适周问礼”之前,他进入人生的迷惘时期,不知何为人生。可老子向他灌输的道学,他又不能完全接受。所以!他就在老子的道学基础上,延伸出了自己的处世哲学。

老子也说了,不管你信仰的是什么学说思想,你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面对现实的。因为你要生活下去,你必须面对生活。

至于怎么生活,那就要看你自己。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决定了你将选择怎样地人生。另外!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他的不同人生命运。

你是贵族,你的生活就不同于平民百姓。还有!每个人的遭遇、际遇也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人生路也是不相同的。

人生丰富多样,不可能千篇一律。

孔子的善良,天生就有。孔子的无私奉献,虽然跟善良有关,可多少还是受老子的道学影响。

以前的时候!孔子就很善良、无私。比如说!在收取学费方面,他就不要求别人全额付款,可以赊欠。可自从听了老子的道学后,他更是坚定了这个信念。

是啊!你要囤积那么多钱财做什么呢?

钱财多了,反而不安全。

事实证明,就算是君王,钱财多了也一样是不安全的。贵族等人也一样,钱财多了都很难一直保持。一个不注意,就可能栽在上面,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除非!你有绝对的权力,永远有绝对的权力。不然!你的钱财早晚被人抢夺或者怎么掉的。更甚至!小命就没有了。

可是?你要是没有钱财,捉襟见肘,那个日子也一样不好过。

比如说!现在的他!他的生活就过得不是很好。要不是学生资助他,他的日子根本过不下去。

因为以前有助于人,那些没有交够学费的学生现在都愿意帮助他。那些有出息的学生,早已把欠下的学费数倍还给他了。另外!还一直愿意资助他。

一句话!如果你没有帮助过别人,对别人一点用处都没有,你现在的这个情况别人只会无视。你曾经冷漠地对待别人,你还指望别人不冷漠地待你?

可不管怎样,要是当初自私一些,多一些积蓄,现在也不至于落得这样地光景。

自己这一生除了奉献之外,还有什么?

自己这一生除了教学、讲学之外,还有什么?

房子?他没有!要不是孔母留给他的祖宅,他现在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积蓄?他没有!

如果他自私一些的话?他应该是有积蓄的。而且!很多!

少年时期在丧礼上吹奏,就得到过丰厚的报酬。虽然!那个职业不体面,但很实惠。

之后开办私学,如果只顾收学费不资助别人的话?不把钱财投资到私学上面,他的收入也一样是丰厚的。要知道!公学收费是很贵的,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你就是收公费一半的学费,你也会成为富翁。

在鲁国的时候,他的钱财大多用在学堂上面了,用在支付学堂先生的工资上面了,用在资助贫困生上面了。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是很有钱的,给鲁国做官的俸禄还是可以的。要是不为人民服务的话?与贵族合伙贪污的话,收入只会更高。

周游列国时期,孔子在卫国做官的俸禄也是很高的。要是想存钱的话?也是能存很多钱的。可他没有这么做,钱财都用在学生的身上了。或者说!用在团队的花费上面了。

总之!一个人只要稍微自私那么一点点,积累财富是很快的。机会来了,财富增长是相当快的。如果一个人过于无私,大公无私,那么!这一生注定贫困。

曾参与孔子这次深谈后,更加理解了孔子的学说思想。结合孔子对道学的理解,他更明白孔子的意思。知己知彼,他心里有了数目。以后再跟道家辩论的话,他就能够应付自如。

你不能完全理解道家学说思想,你怎么跟道家去辩论?你不能理解孔子的学说思想,你凭什么去跟道家争辩?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