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蜀中世族的想法
周默见诸葛亮回来,起身前去迎接,却见诸葛亮神色忧郁,似乎颇有心事。
于是问道:“丞相眉头不展,是因何事烦忧?”
黄夫人笑道:“思潜,不必理他,来吃饭吧。他啊,每天都是这个样子。”
诸葛亮苦笑一声。
他早将周默当成了忘年至交,并不设防,于是坦诚道:“我考虑国中人才匮乏,欲请蜀中士人担任相府要职。听王文仪生前说过,涪县杜微杜国辅,极具才干,于是专门派车将他请来成都,希望他能够出任相府主簿。”
“可是,今日见面之后,无论我如何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依旧无法打动于他,他终究还是不愿出仕。唉,无奈之下,也只好拜他为谏议大夫,放他回家乡去了。”
蜀汉谏议大夫有上书规谏议政之权,品秩不低,但多安排过渡、闲散人员,属于无实权的散官。
诸葛亮长叹道:“杜国辅学识渊博,品格贵重,堪称国家栋梁之才,可为何总是汲汲欲求去乎?惜哉,惜哉啊。”
周默却道:“我说一句大实话,还望丞相不要生气。”
“思潜但说无妨。”
周默道:“不光一个杜国辅,自陛下践祚以来,丞相为选拔人才,可谓费尽心思,然而益州世族高门,愿意出仕者,实在是屈指可数。即便来了,也大都静默少言,于政事并不积极。是也不是?”
诸葛亮道:“确实如此。”
周默认真道:“我周默也算是益州世家大族的一员,我便站在益州大族的立场上,作个分析,丞相可愿听否?”
“洗耳恭听。”
周默略加思索,开口道:“都说蜀中富饶,天府之国,这话不假。然而,真正掌握蜀中财富大头的,是益州本土大族,而不是成都政府。”
“阆中周氏,巴西三狐五马,充国谯氏,江州波氏,临江严氏,梓潼文氏,涪县杜氏,郫县罗氏、什邡杨氏,等等大族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有汉以来,他们在地方上已扎根数百年,根基深厚,世掌部曲,兼并田产、矿山、渔泽,大量贫苦庶民隐没籍贯,被他们收为依附民,朝廷因此而失去了大量的税赋来源。”
“这些大姓之中,除了我周氏等少数几家与朝廷深度合作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骑墙派。甚至包括我周氏,在我周默发迹之前,亦属此类。”
“所谓骑墙派,说白了,就是他们不支持北伐曹魏,还于旧都的国策,却又不敢公开与朝廷作对。”
诸葛亮一直认真听着,直到周默说出“他们不支持北伐”这句话,微微皱了皱眉,却依旧默然不语。
黄夫人对政治了解不深,好奇问道:“为何他们会不支持国策呢?”
周默道:“一者,益州大族对朝廷的政治投资,换不来对等的政治地位。”
“羊毛出在羊身上,北伐战端一开,所耗费人力财力,必多出自本地世族。然而无论朝中要职,还是丞相府掾,大都被被荆州人以及东州派所把持。这是现实的政治格局,一时间不可能打破。”
“益州大族,光出人出力,却捞不到实际的好处。即便丞相重用张裔,我重用张嶷,也都是个例。也不是谁家都能出一个周默,成为先帝钦定的‘陛下之兄’。”
“二者,他们并不相信丞相能够击败魏国,北伐成功。”
“这一点,最为致命。”
“曹魏之强大,益州之疲敝,自无需我多言。不相信,也很正常。”
“所以,在他们看来,他们对蜀汉的政治投资,短期看,得不到政治地位,长期看,也认为是注定失败,没有回报的。又不敢公开反对朝廷,于是就成了骑墙派,也是形势使然。”
“所以,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北伐。”
说到这里,周默的目光变得热烈了起来:“可以设想,一旦我军北伐成功,拿下陇西,连接西域诸国,通商贸易,笼络凉州羌胡诸部,为我所用,继而进取关中,攻破长安,以当年秦灭天下之势,东据崤函之固,放眼中原。”
“这个时候,首先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不是什么雍凉百姓,而正是他们这些益州本地大族。”
“因为只有到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看到希望,看到了能够一本万利的好机会。”
“甚至包括丞相一直头疼的李严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原因也很简单,他将再没有与丞相府对抗的资本。”
“而这一切,只需要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
周默发表这番长篇大论的时候,诸葛亮一直默默倾听,一句话都没有说。
良久之后,诸葛亮才抬起头来,目光灼灼,问周默道:“所以,思潜,你相信北伐能够成功吗?”
周默道:“说老实话,我也不能确信。”
“但是。”
他目光坚定看着诸葛亮:“我相信你,丞相。”
一瞬间,诸葛亮的眼眶红了。
“咳咳咳。”黄夫人的咳嗽声打断了二人的深情对视,“你们两个再不吃饭,饭可就凉了啊。”
“好,吃饭,吃饭。”
“哈哈哈。”
诸葛亮和周默相视大笑。
是夜,诸葛亮与周默彻夜长谈,关于筹备军资北伐的事情。
对于如何训练军队,排兵布阵,乃至打造军械,囤积军粮,运输粮草,诸葛亮都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办法,堪称精通此道。
听得周默也是连连点头称赞,心想刘备当年常年在外征战,从未听说他为后勤发愁,这一切显然就是得力于诸葛亮的调度有方。称他一句三国萧何,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诸葛亮最发愁的地方,不是如何用兵布将,而是无兵将可用,不是如何把钱花到刀刃上,而是捉襟见肘,无钱可花。
说白了,还是益州疲弊,资源不足,没钱。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周默平定南中,是缓解了相当一部分压力,但是依旧改变不了蜀汉政府穷困疲敝的底色。
如何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增加政府的收入,是蜀汉目前的当务之急。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整个蜀汉最懂经济的王连还去世了。
如何能不叫人扼腕叹息?
搞钱,无非就是贸易,尤其是奢侈品贸易。
周默马上想起历史上诸葛亮曾言,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于是开口问道:“丞相,关于蜀锦贸易,可否详细和我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