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戴罪立功
姚来贺得到张鹿安的命令后,立刻叫来了军中的同乡以及刘钦、朱文进和陈其美三人,把郎图也给绑了起来,然后强拖着郎绍祯和郎图,以及其他的被俘虏的清军士兵三百余人,全部拉到寨墙边凌迟处死。
清军士兵的哭叫声和哀嚎声响了一整夜。
都说杀降不祥,而且张鹿安自己曾经定下善待俘虏的规矩,如今全都化为泡影,但是张鹿安不后悔。
这帮已经沾染了无数自己同胞鲜血的人,他们其实有更多的选择向善,但是他们还是选择持续向恶,已经没有了被拯救的可能,不杀留下来也是浪费粮食。
漳河店一战,卢龙援兵营斩杀了清将祝世胤、郎绍祯以下六百人,自己也是伤亡了数百人。
伤亡数字和疾病数字的持续性增长,也令张鹿安忧心如焚,严重影响到卢龙援兵营的战斗力。
只是卢龙援兵营明明获得了战功,但是如何表功,却成了一个重大的难题。
思来想去,再咨询了于时煌和王征等人的意见,最后决定还是将战果向地方政府汇报。
由于广平府城被清军攻陷过,新任知府还没有到任,张鹿安只能派人拉着斩杀的清军人头和一小部分破损无法再利用的旗帜,并附上一份战果说明呈文,直接送到了顺德府城下。
顺德知府于颖,就是之前仗义执言,向上禀报卢象升死讯的人,再次秉公上报,报告了张鹿安率领卢龙援兵营,取得了斩杀清军600人的战果,并且附上了人头和旗帜作为证明,经查都是数年剃头老兵,并非新剃之辽西兵。
大明朝廷得到这份军报后,直接分成了两派,一派守旧派大臣,以陈演为首,自然是觉得张鹿安发布所谓的《告大明同胞书》是哗众取宠,甚至有收买人心之嫌,应当予以严惩,即使他真的有所斩获,但是这股不正之风也必须刹住;
另一派则是以新任兵部尚书张国维为首,张国维是在崇祯十五年九月,前任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斩首后,从南直隶赶到京城的,真正于十一月开始履职,就碰到了令人棘手的清军入侵事件。
张国维对张鹿安是了解的,在他的印象中,张鹿安就是一个敢说敢干的将二代,但是本身的品质还是不错的,还是忠于大明的,主张对于张鹿安以批评为主,让他继续戴罪立功。
两派是吵得不可开交,而内阁首辅周延儒身在通州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皇帝陛下开始疏远周延儒,而亲近陈演了,看来更换首辅也是很近的事了,所以更多的大臣见风使舵,转而支持陈演的意见。
最后两派把意见上报给崇祯皇帝定夺,崇祯皇帝只是说了一句话:
“朕读张鹿安之《告大明同胞书》甚为感动。”
这就是崇祯皇帝的态度,陈演也不好再说什么,但还是坚持不能允许武人各行其是,否则就是乱了纲常。
其实这个时候的大明,哪里还存在什么纲常?
陈演口中的所谓纲常,无非就是重文轻武的规矩不能乱,无非就是守住手中的权利不能动。
至于真正利国利民的事,他们是不屑去考虑的。
兵部尚书张国维也是无奈,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位总督赵光拚身上,命令张鹿安率领卢龙援兵营前往总督赵光拚的军前效力,戴罪立功,不得再违抗军令,否则数罪并罚。
同时命令赵光拚率领各路大军十数万,进入山东迎战清军。
(本章完)
第554章戴罪立功
姚来贺得到张鹿安的命令后,立刻叫来了军中的同乡以及刘钦、朱文进和陈其美三人,把郎图也给绑了起来,然后强拖着郎绍祯和郎图,以及其他的被俘虏的清军士兵三百余人,全部拉到寨墙边凌迟处死。
清军士兵的哭叫声和哀嚎声响了一整夜。
都说杀降不祥,而且张鹿安自己曾经定下善待俘虏的规矩,如今全都化为泡影,但是张鹿安不后悔。
这帮已经沾染了无数自己同胞鲜血的人,他们其实有更多的选择向善,但是他们还是选择持续向恶,已经没有了被拯救的可能,不杀留下来也是浪费粮食。
漳河店一战,卢龙援兵营斩杀了清将祝世胤、郎绍祯以下六百人,自己也是伤亡了数百人。
伤亡数字和疾病数字的持续性增长,也令张鹿安忧心如焚,严重影响到卢龙援兵营的战斗力。
只是卢龙援兵营明明获得了战功,但是如何表功,却成了一个重大的难题。
思来想去,再咨询了于时煌和王征等人的意见,最后决定还是将战果向地方政府汇报。
由于广平府城被清军攻陷过,新任知府还没有到任,张鹿安只能派人拉着斩杀的清军人头和一小部分破损无法再利用的旗帜,并附上一份战果说明呈文,直接送到了顺德府城下。
顺德知府于颖,就是之前仗义执言,向上禀报卢象升死讯的人,再次秉公上报,报告了张鹿安率领卢龙援兵营,取得了斩杀清军600人的战果,并且附上了人头和旗帜作为证明,经查都是数年剃头老兵,并非新剃之辽西兵。
大明朝廷得到这份军报后,直接分成了两派,一派守旧派大臣,以陈演为首,自然是觉得张鹿安发布所谓的《告大明同胞书》是哗众取宠,甚至有收买人心之嫌,应当予以严惩,即使他真的有所斩获,但是这股不正之风也必须刹住;
另一派则是以新任兵部尚书张国维为首,张国维是在崇祯十五年九月,前任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斩首后,从南直隶赶到京城的,真正于十一月开始履职,就碰到了令人棘手的清军入侵事件。
张国维对张鹿安是了解的,在他的印象中,张鹿安就是一个敢说敢干的将二代,但是本身的品质还是不错的,还是忠于大明的,主张对于张鹿安以批评为主,让他继续戴罪立功。
两派是吵得不可开交,而内阁首辅周延儒身在通州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皇帝陛下开始疏远周延儒,而亲近陈演了,看来更换首辅也是很近的事了,所以更多的大臣见风使舵,转而支持陈演的意见。
最后两派把意见上报给崇祯皇帝定夺,崇祯皇帝只是说了一句话:
“朕读张鹿安之《告大明同胞书》甚为感动。”
这就是崇祯皇帝的态度,陈演也不好再说什么,但还是坚持不能允许武人各行其是,否则就是乱了纲常。
其实这个时候的大明,哪里还存在什么纲常?
陈演口中的所谓纲常,无非就是重文轻武的规矩不能乱,无非就是守住手中的权利不能动。
至于真正利国利民的事,他们是不屑去考虑的。
兵部尚书张国维也是无奈,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位总督赵光拚身上,命令张鹿安率领卢龙援兵营前往总督赵光拚的军前效力,戴罪立功,不得再违抗军令,否则数罪并罚。
同时命令赵光拚率领各路大军十数万,进入山东迎战清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