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杨光华获封双星

徽宗和王诜一听杨光华说这话,都呆了一样,半张着嘴,屏住了呼吸,直盯着杨光华。好半天,徽宗才如梦方醒似的,用惊喜却又不太相信的语气问道:“你是说,你能,能,能找到?”

杨光华十分肯定地点点头,微微摇着头,用吟唱般的语调说:“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曲,却在灯火阑珊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哪!”

“啊,真的?真的??”徽宗和王诜又是异口同声大为诧异地惊呼般发问。

杨光华又点点头。

王诜已经抢到了杨光华身边,抓起他的手摇晃着,用狡黠且急切的眼神,盯着杨光华再问:“在哪里,快拿出来,拿出来呀!唵?”

杨光华拿开王诜的手,指着自己的脑袋,对徽宗说:“在这儿呢。请皇上安坐,等我三刻钟,我把它写下来。”

说罢,就回到自己的座位前,提起毛笔聚精会神写了起来。

这下,徽宗和王诜是真傻了。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费尽心机和力气、千淘万漉都没能找到的无价之宝,竟然就在眼前,就在这个超级大才子的脑子里!真是匪夷所思啊!

不到三刻钟,杨光华将两张墨迹未干的大幅宣纸捧到了龙案上,推到了徽宗眼前。

徽宗一看,蝇头小楷写成的乐谱,既坚韧有劲端庄大气,又柔和秀丽清晰明快,并透着满满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王诜也凑过来,瞪大了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看,似乎一眨眼那些音符就能跑了似的。两人一边看,一边感叹:“哎呀,真是太棒了,太棒了。”

然后,两人就旁若无人地哼唱起乐谱,唱着唱着,就醉了似的,摇头晃脑,手还打着节拍,脚也跟着节奏轻轻地踮起来。此时,两人完全无视杨光华的存在,直唱了三遍,徽宗才抬起头来,将目光转到杨光华身上,“啪啪啪啪”,有节奏地拍了四下巴掌,说道:“光华呀,你这可是对咱大宋朝的卓越贡献哪!大唐王朝自从中唐以后,就再也找不到这曲子了,从此大唐就走向了衰弱。咱大宋现今又得到了这曲子,预示着将要勃兴呀!你总是在关键时候,助我成功,圆我心愿,你就是我的福星幸运星啊!我要赏你,必须的。说吧,想要什么奖赏?”

杨光华笑笑说:“皇上满意高兴,就是对我的最大奖赏。”

王诜在一旁笑着伸出大拇指,说:“这境界,忒高了呀!唵?都获皇上御封‘双星’了,还这么谦虚,服!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神奇呀,大秘你是啥时候见到这曲子的?那后半部分的原曲哪去了?能不能找到?唵?”

王诜这一问可把杨光华问懵了。是呀,你杨光华是在哪里见到的?原曲哪去了?这还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不过,这也难不倒机智无比的杨光华。杨光华眨眨眼,立即回道:“哦,我祖奶奶穆桂英,老家不是在宋辽边境上的穆柯寨吗?听说是大唐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安禄山手下的一个将领,逃到了寨子里,因枪伤发作恶化,最后死在了那里。这乐谱就是给那人换寿衣的时候,在他贴身衣服里发现的。也许那人喜欢音乐吧,在他们攻进长安洗劫皇宫时,发现了这东西,就当宝贝藏在身上的。我祖奶奶的奶奶不懂音乐,但凭直觉,觉得那一定是好东西,就保存了下来。后来,被我祖奶奶带进了我们家,再后来,传到家父手上。我从小对音乐敏感,就把乐谱背了下来。可惜,原谱在一次被盗贼光顾时,给偷走了。偷走了钱财,我们并不觉得难过,权当是接济了他们吧。可偷走了那乐谱,我爹和我难受了很久。唉,要是留到现在,我立马回家去拿来献给皇上。”

这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有着很强的可信性,不容徽宗和王诜不信。徽宗又非常小心地把乐谱端在手上,仔细地看着,还不停地念叨:“好呀好呀好呀,当皇帝真好!想啥来啥,要啥有啥。大宋幸哉,朕也幸哉呀!好啦, 这段日子啊,我要专心致志研究霓裳羽衣曲,我研究好了,晋卿你再带人研究霓裳羽衣舞,咱也要把这个曲子和舞蹈当成国宝,好好研究、充分挖掘它的文化价值,让它为咱们大宋的发展勃兴发挥出强大能量。”

从那天起,徽宗就迷上了霓裳羽衣曲的研究和学唱,还让杨戬看住门,不让任何人进殿,然后藏到休息室里用古琴弹奏,一弹就是半个上午。今天正巧没想弹琴,说是要把这首曲子进行创新性完善,要将曲子完善得更美更绝,就在龙案上研究乐谱。

李清臣看到皇上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什么,他以为皇上确实正忙国事,就一声不吭,静静地喝茶候着。等了约有半个时辰光景,只听杨光华说:“李大人,我去向皇上请旨,看能不能接见你。”

说着,杨光华已经起身走到皇上龙案前,轻声向皇上禀报:“皇上,李清臣要求拜见您。”

徽宗依然看着乐谱,头轻轻摇晃着,嘴里低声哼哼着。听到杨光华的话,头也没抬,只停下哼哼,说道:“不是说过,谁都不见吗?打乱了思路,就接不上了。”

杨光华把声音压得更低,再次请求道:“是礼部尚书李清臣,他要退休,特来向您拜别。”

“嗯?”徽宗听清了,这才抬起头来,看向杨光华座位前面佝偻着身体,满头白发的老人,问道:“不是还不到年龄吗?退什么休?怎么回事?”

李清臣是太后听政时,为了削弱章惇的力量,采取在朝廷重臣当中“掺沙子”的办法,从地方官府中,跟韩忠彦同时调上来的。虽然学识渊博,博学能干,但很是低调,从不张狂,做事认真扎实。正因此,徽宗对他的印象非常好。所以,突然提出要退休,徽宗自然很是不解。

杨光华只说:“您问他本人吧?”

徽宗点点头,把正在研究着的乐谱收了起来,放在一旁的专用书架上。

杨光华回到座上,对李清臣说,“李大人,您去吧,皇上先停下手上的事儿,专门接见你”。

李清臣顿时觉得特别高兴,很是感动,就转身踏着轻轻的步子,向皇上跟前走去,离皇上的龙案还有三步远的时候,行了个大礼,说“臣,李清臣拜见圣上”,便跪在了地上。说:“老臣拜见圣上。老臣要提前退休了,已经把申请报告让张尚书带给了宰相,老臣特意来向皇上禀报,并告别。衷心感谢皇上的关爱和看重,让老臣在礼部这个岗位上做了点事情,留下了一点念想。老臣退休之后,会一如既往的敬奉皇上,不忘皇上的恩德,做一个顺民良民, 为朝廷、为皇上增光添彩”。

徽宗听了他这一番话,既有点感动,又有点不解的问道:“你怎么突然要提前退休呢?为什么?”

张商英在跟他谈话的时候,已经告诉他,皇上知道他的事儿,并且他也认为清理官员这样的大事,皇上应该知道,所以他对皇上这样问话,感到有点不解。但既然皇上问,他当然必须要回话:“禀报圣上,老臣在一年多之前,响应皇上号召,上奏章的时候,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在这次清理运动当中,老臣是被清理者之一。老臣有自知之明,知道既然自己有不当言论,理当自动隐退,不能给皇上和朝廷增加麻烦。”

徽宗依然不解,就探过身子,用手招了招,说:“起来吧,你往前点,我问你,你说了什么不得体的话,是谁让你提前退休的?”

这问话,前半句好回答,可后半句就更糊涂了。皇上连这事竟然能不知道吗?不可能啊。就说道,“我在那次上的奏章当中,说到虽然司马光和苏轼在政治上有错误,但不能否定他们的文化和文学成就及贡献。这个观点,您当时还表扬过我呢。”

徽宗似乎明白了缘由,就不再追问,转而说道:“啊,你退休之后啊,好好保养身体,善待家人。你对朝廷的贡献,对大宋朝的贡献,朝野皆知,朕也清楚。你这样。我给你写一张条,算是我的手诏吧,然后你拿着这张条子到户部去支付点银子”。

说着,就招手把杨光华叫了过来,说:“光华你马上起草一段简短的文字,意思是让李尚书带着去户部领点银子,算退休后的生活补助吧。”

杨光华答应着,立即回到座位上,一会儿的功夫,一份儿加盖了皇上龙印的皇上手诏,就递到了李清臣的手上。李清臣愣了一愣,心里冒出了一点疑问:难道皇上的手诏,杨光华起草完了,皇上不再看吗?并且杨光华还能代替皇上盖手章?他不尽心里直要惊呼:杨光华这不已经成了太上皇吗!?当然他不会说出口,只接过手诏,又向皇上行了个大礼,给杨光华也行了个礼,就退出了大殿,去户部领银子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