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写的什么?”赫斯塔问。
成晓淑不断调整角度,将这些散落在宣纸上的只言片语读给她听。
听到第一句话,赫斯塔就笑了一声。
所有的涂鸦都在回敬那句“警惕与课程无关物品进入教室”——太阳落下又升起,霜打的寒秋已至,树叶要枯黄,湖水要变凉,大雪和狂风转瞬即至,难道严酷的寒冬会因为几个人高呼着警惕就放缓脚步?
赫斯塔伸手轻触粗糙的纸面,她分明感到这些力透纸背的红字有一股力量,像是有一泵奔腾的、充盈的血液,沿着她被重创的伤口,缓慢地流入她的心脏。
“什么人啊!?”一个粗粝的男声从远处传来,“你们在那里干什么!?”
成晓淑立刻拽起赫斯塔的手往前跑。赫斯塔循声回头,看见校史馆二楼窗口有一个谢顶的老人正激昂地拍打栏杆。
……
两人一路飞奔,来到一条无人的林荫小路上。
“为什么要跑?”赫斯塔道,“我还想把那些长纸整理一下收起来——”
“不跑等着被抓吗?他们正等着树典型呢,”成晓淑喘息着道,“我刚在馆里的时候已经拍过照片了,一会儿回去发你就是了。”
“是林骄干的?”
“不是,”成晓淑摇头,“我们从来不搞这些事情,但她应该是听到了一些风声——她消息特别灵的。”
赫斯塔还要说些什么,然而话未出口,她就停了下来。
不远处的一地碎石映入赫斯塔的眼帘,她忽然意识到此刻自己正走在通向文院旧楼的路上——而那尊立在道路转角处的艾娃铜像已经被人锯开,半人高的石台上,只剩下铜像的半个中空的胸腔。
赫斯塔快步上前,成晓淑紧追其后。
被砸碎的石台被扫成了一堆,随意地归置在路旁。
“这尊铜像几周前就被破坏了,”成晓淑轻声道,“学校竟然到现在都没有清理完,我还以为早拉走了呢。”
“几周前?”赫斯塔回过头,“谁干的?”
“不知道啊。”成晓淑回答,“当时不是有个综合大学的人跑我们学校跳楼来了吗,后面学校就开始找当时的亲历者谈话——尤其是被拉到后勤部去认尸体的那群人——不让大家接受采访,接着就有人把莫利捐的铜像砸了。”
“……砸莫利捐的雕像干什么?这又不关莫利的事——”
“怎么不关?她是校长,这些指令没有她的首肯能发得下来么?”
赫斯塔再次皱紧了眉。在一片石基的碎块中,她忽地发现一块三角形的铜屑,大约有一指甲盖长。赫斯塔伸手将它拾起,在日光下观察。她有些分辨不出这究竟是艾娃像上的哪一部分,但从质地看,多半是学生们锯像时落下的碎片。
“锯下来的铜像呢?”赫斯塔轻声道,“你知道它被怎么处理了吗?”
成晓淑耸了耸肩,“可能拿去卖了?”
赫斯塔轻叹一声。
“走吧。”
……
入夜,赫斯塔借来丁雨晴的电脑,在发生了如此之多的事情之后,她终于有一个晚上能够一个人坐在房间里登录千叶上次交给她的账号。
进入ahgas的内部页面后,赫斯塔看见了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从各项体能数据和任务地点来看,这多半是千叶小姐的影子号——就像她曾经是优莱卡、杰西卡、莫妮卡一样,千叶小姐也拥有数不清的分身。
她很快进入了水银针的内部档案库,依靠这个影子号的权限,她几乎可以任意查看所有绝密以下的档案。她找到了艾娃进入尼亚行省头九个月的相关文件,其中还包括了艾娃与五号办公室的邮件记录。
那时,艾娃写给五号办公室的工作周报往往长篇大论,其中含有诸多请示性内容,艾娃总是详细地列出她打算提出的动议清单,请求五号办公室进行确认和授权。然而,在长达六七页的陈述文字后,五号办公室给予的回复往往只有一两句话:“该项动议对宜居地事务的影响已过于深入”“该项动议可能诱发过高的舆论风险”“该项动议可能导致联合政府对我们发起不信任投票”,因此“五号办公室拒绝授权,请您谨慎判断后再做打算。”
对此,艾娃做出了诸多申辩。
“无意冒犯,但有时候,我感觉我们水银针在宜居地内的角色就像一个精明强悍的女人,因为不慎嫁给了一个过于软弱的丈夫,所以不得不承担比普通妻子更加繁重的家务,以此弥补自身对配偶造成的威慑,您不认为这一点非常荒谬吗?我理解我们的存在本身对普通人可能算一种威胁,但这并不是我们必须迎合屈就此地旧有规则的理由……”
“我认为我们当前的工作重心是错误的,至少出现了严重了偏离。我们过度看重联合政府对我们的评价,害怕失去某些党派、议员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把自己的功能局限在对螯合物的作战中,却忽视了此地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不公和困难。”
“尼亚行省是荒原到宜居地的过渡带,因此有着极为特殊的政治环境,然而我们的工作完全忽视了普通人的生活:妇女想上夜校,但繁重的家务抛不脱怎么办呢?她们想找工作,但身份文件总被行省事务局卡着派发不下来,又怎么办呢?不小心生了病,但医保审核还在走程序,没法立刻报销怎么办呢?曾经感染过螯合病但已经痊愈的患者,始终不能被所在社区接纳,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们的任务并非只有战斗一项,想要取得更大的信任,我们必须同这里的每一个公民——而不是一小部分宜居地内的掌权者——建立更深的关系,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刻地洞察她们所面临的困境,而这就需要我们真正走到她们中间,和她们共同呼吸……”
赫斯塔一份份文件打开,浏览,又关闭。
在一封封回信里,她仿佛看见了那个初入宜居地的艾娃,在一趟趟繁琐而具体的事务中反复挣扎,反复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