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缘起玲珑

看着父亲低头借钱的模样,刘庸内心深处一种异样的情绪悄悄萌芽。

相比三年级的辉煌成绩,往后的两年刘庸学业一落千丈。梁静文的调离,家庭的重担,让刘庸不再以学业为重,甚至到了完不成作业请家长的地步。

时光如梭,匆匆而过。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是望月圆,祈团圆,思故人念故乡的重要时刻。

这天,来到家里的人骆驿不绝,他们大多都是刘庸的爷爷医好的病人。

刘奶奶感叹着时过境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走茶凉的薄情。

相比前些年,来探望的人少的太多了。毕竟人不在了,而刘家除了刘庸的大伯父勉强读了医科大学外,其余兄妹五人大都肤浅,中医学了个皮毛。

时至中午,来拜访的人也接近尾声。这些人大都不远,来到说几句客套话也就走,话题无非当年老爷子如何如何。

就在这日上三竿的时候,一个精神奕奕的老头领着一个东张西望的小女孩进了院子。

小女孩身着白色连衣裙,长得白嫩灵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院子里的一切,显得很是兴奋。

这时,小女孩看到院子里不停和大黑说话的刘庸,觉得很是好奇有趣,她挣脱爷爷的手跑了过去。

听见脚步声,正在拍打狗头的刘庸抬首一看,就再也收不回目光了!

太美了!这小女孩做大人打扮,干净的如同一汪清泉。

刘庸在乡村学校那里见过这样的妆容,再者小女孩的容颜确实倾国倾城,让他惊艳莫名。

小女孩对于刘庸的目光倒像是毫无察觉异样,好奇地问刘庸:“你好呀!你叫什么名字?”

刘庸定了定神,赶忙站了起来回答:“我、我叫!”他回答的同时不自觉低头看向地面,突然发现自己的鞋子乌漆麻黑,还有几个破洞。

小女孩噗嗤一笑,伸出一只小手,又开口说:“你好!我叫玲珑,你怎么这样害羞呀?你到底叫什么名字嘛?”

她的声音如水锤温玉,刘庸自觉心跳加速,看着伸出来的小手,这分明是要和他握手的意思。

刘庸鼓起勇气伸出他那只黑乎乎布满老茧的小手和她勉强一握,说:“我叫刘庸!”

那边传来刘奶奶惊喜的声音。

“老于?多少年没见你了?一个人来的吗?”

老于也有七十多岁,看见刘奶奶也是激动莫名,指着院子里的玲珑说:“和我孙女一起!玲珑!快过来见过你奶奶!”

玲珑撇开刘庸,来到刘奶奶面前微微躬身说了声“奶奶好!”。

刘奶奶笑着说:“这丫头真懂事!真漂亮!”她说完对呆在原地的刘庸喊道:“快过来!这是你于爷爷来了!”

刘庸性格使然,很不自在地走了过去,却不像小女孩那样大方礼貌。只见他呆立那里,低头不语。

老于虽然头发花白,但腰板笔直,看着很是精神。

他见刘庸腼腆的样子,也不在意,反倒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露出亲和的笑容,说道:“这是老三家的那个孩子吧!都长这么高了!”

老于笑着看向孙女玲珑说:“玲珑,你们去院子里玩吧!不要乱跑。”

这个突如其来的玩伴冲击着刘庸的内心,他忽然觉察到了他短小不合身的衣服和有几个破洞的鞋子,虽然洞口不大,不仔细看也发现不了。

玲珑说:“我看见你刚才和狗说话,说些什么呀?”

刘庸说:“我在骂它。”

玲珑更好奇了,她不明白好好的为什么要骂它,于是问:“你为什么要骂它呀?它不听话吗?”

刘庸说:“这家伙老干蠢事。”

“哦?”玲珑疑惑不解,招手让大黑过来,见它没动静就问:“它有名字吗?”

刘庸说:“他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大黑,一个叫蠢狗。”

大黑似乎听到刘庸说起它的名字,拿一双智慧的狗眼对着两个小孩看了过来,伸出舌头摇起尾巴。

玲珑疑惑地看着刘庸,问道:“两个名字?怎么这样奇怪!”

她半信半疑,灵机一动对着趴在地上的大黑大声喊:“蠢、蠢狗!”

大黑一听立时来了精神,站起身来跑到玲珑跟前转了一圈,狗鼻子对着她的衣裙嗅了嗅,似乎感觉和她不熟悉,又跑到刘庸跟前摇头晃脑。

玲珑睁大了眼睛,她又跑到院子的另一边,招手喊道:“大黑!”

大黑听见又屁颠屁颠地跑向玲珑,这次对着她伸出的小手舔了两口,让玲珑赶忙把手缩了回去。

玲珑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两个名字的狗,既兴奋又好奇,赖着刘庸问个不停,两个出身经历完全不同的小孩终于玩到了一起。

堂屋坐下的老于看着院子里的孙女跟在刘庸旁边笑逐颜开,心中忽然有一个背弃他内心的大胆想法,他的内心和思绪开始不停的设想各种可能性。

最终,他看着对面的刘奶奶肃然说道:“弟妹!老刘家对我们于家有大恩惠,小儿无知,我又老大不中用了!恐无以相报呀!”

刘奶奶见他如此说,安慰道:“什么报不报的?老头活着的时候医好了多少人,都是说救死扶伤是应该。我当时年轻看的浅,老和他吵架,最后实在觉得亏的慌,你说看了病不要钱,那药也是花钱买来的不是。

于是我呀,就想了个法子,收不上钱的就认个干亲戚。想着有了层关系,他们这些人好的时候还能把欠的钱收回来。”

说到这里,刘奶奶笑着继续道:“当时老刘说我不懂事理,我还不信,现在我算看明白了!

老刘走的头一年,这些个干亲戚就少了一半还多呢!”

老于摇头笑道:“那都是些庸人,弟妹你看透了就好!”他说到这里欲言又止,最后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人呀!想我老于家书香门梯,历代从军,不成想生了个不肖子孙!文不成武不就,每次我让他来他都推脱有事,简直狗屁不通!”

刘奶奶似是明白他的苦衷,安慰道:“铁城那孩子我感觉挺好,谁还没年轻过吗?这么多年过去了就不要多想了!”

聊了一会儿,老于问道:“老三家的孩子学习怎么样?”

刘奶奶说:“说起学习呀!我就没有过问,你也知道我大字不识一个。”说到这里刘奶奶转身从堂屋抽屉里,把刘庸去年的奖状拿了出来递给老于。笑着说:“去年因为这奖状他还挨了一顿揍呢!我当时看了不认识上面的字,到后来还是听村子上的人说,考了个全学校的第一名,你看看是不是?”

老于接过奖状,点了点头,说:“不错!不错!刚才我就看这孩子双眼灵动,肯定聪慧过人。如果好好读书将来肯定能成才!”

刘奶奶听他夸赞,笑着谦虚说:“那有你说的那么好?这奖状他只得过两张,我都记得清楚,之前还是学前班时拿的。今年因为作业写不完老师还让请了两次家长呢!”

老于听罢忽然沉默不语,把目光又看向院中的两个孩子。

这时院子里的刘庸终于把大黑的经历给玲珑讲完,玲珑听了开怀大笑。

刘庸说:“打那以后,我经常拍着它的狗头。”说着又用手拍了拍大黑的脑袋。“骂他,你这蠢狗,还不如以前偷鸡吃,见人就叫的时候。”

玲珑乐呵呵地说:“那不是怕挨打吗?”说着又笑弯了腰。

她又看刘庸浑身脏兮兮的,问他说:“你多久没洗澡了?”

刘庸尴尬一笑,挠了挠都快锈成一团的头发,说:“有、一个多月了吧!”

玲珑吃惊说:“一个多月?我几乎天天洗澡呢!”

刘庸又有些局促地说:“刚放暑假那会我也天天洗澡,后来河里淹死几个小孩,我爸说不让去了!家里面的大盆子我洗澡难受。”

玲珑又是好奇:“你们洗澡都到河里吗?”

刘庸说:“是呀!河水老舒服了!还能游泳,夏天几乎天天都去。”

堂屋的老于看着两人又说又笑,脸上又露出微笑,心中莫名的高兴。

刘升中午回来,见到老于亲切地喊他“于伯父”,很是高兴。

五口人一起吃了午饭,老于、刘升和刘奶奶三人又聊了起来。

玲珑和刘庸也是玩的热火朝天,两个人似乎也有说不完话语。

到最后刘庸才发现,院子里的很多树木玲珑都不认得,带着她在院子里四处讲解,无不尽其详。

而玲珑说起城里的故事,刘庸也都一知半解。这也难怪,这些年刘庸一共进城两次,都是去大伯家。每次都晕车。到了城里也无法适应,只感觉空气憋闷,人来车多,水泥高楼寂冷清凄,实在呆上一秒都是煎熬。

直到旁晚,老于才告辞。刘升起身相送,刘庸和大黑跟在身后,一直把老于和玲珑送上了车。

回到家里,刘庸才知道,这老头想把孙女许配给他,像旧社会一样定个娃娃亲,但现在毕竟婚姻自由,个中利害三个人一下午也商量不出个结果。

究其原因,他的儿子当年身染重病,城里医生告诉老于最多活过一个月,让他给儿子铁城准备后事。当时,铁城才六岁。老于老来得子,一根独苗顿时感觉天崩地陷,一夜之间白了头发。

后来,他到处寻访名医。几经周折找到这里,但当时正值特殊时期,有人拦阻他找刘老爷子给儿子看病。

老于一身戎马,亦有配枪,火气上来持枪指天,骂道:“我看今天那个王八蛋不让看病?你们都没儿子吗?”

村里人那里见过这种狠人阵仗,再没人敢上前阻拦。老于带着儿子来到刘老爷子跟前,刘老爷子就急呼:“快去烧一大锅热水!要快!”

最终刘老爷子给铁城内服外敷,日夜守护,足足两天两夜没合眼,这才将他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这份恩情太过厚重,老于自幼饱读诗书,认为此恩不报恐无立身之本,浩天之命。

奈何人情薄凉,儿子铁城长大后只顾挣钱,不惜抛弃结发妻子再寻了个有家势的老婆。而且,对于刘家的救命之恩,他以为父亲天天挂在嘴上,太过执着固执。

老于怕玲珑跟着儿子的二老婆受委屈,就把她接到自己那由老两口照看,铁城也省了不少事。

此间种种,刘庸也似懂非懂,听父亲讲了一通,他对这娃娃亲很感兴趣。心想,将来娶了玲珑这么漂亮的老婆那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他那里知道,世间之事如白云苍狗,易变不定,如老于这般执着品德的人又有几何?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