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全公社轰动2

“什么瞎猜的,我是根据事实来分析的,老支书不是一直说,君宁现在很有本事,管着什么君临集团的办事处嘛。”

“你再看看,和她并排走在一起的那个人,穿着干部装,又一身的威势,这应该是上面来的大干部吧?”

“就连社长和老支书他们都要跟在后面,毕恭毕敬地陪着,我敢百分之百地肯定,这是上面来人视察,恐怕咱们大队有大造化了。”

旁边有人轻嗤一笑,“就算有大造化,也跟我们没有关系。”

“那可不一定,咱们就等着瞧吧!”

君宁和周泽海在老支书他们的陪同下,在村里转了一圈。

君宁也把自己看中的地方,指给了沈清平和老支书看,“沈社长、老支书,我们君临集团看中的就是这一大块地。”

她还认真地对他们说:“我们君临集团想在这片土地上,建一个大型的食品厂,再在周围建一个农场和一个养殖场,以后农场和养殖场的产出,将全部提供给食品厂,食品厂出产的货物,再由我们君临超级商城来销售,做到产销一条龙,你们觉得怎么样?”

沈清平和老支书对视一眼,在彼此的眼里看到了惊喜和激动。

他们立刻异口同声地回道:“没问题,肯定没问题。”

在周泽海、沈清平、老支书等人的陪同下,君宁也将开厂的位置、还有农场和养殖场的位置都给定了下来。

确定了以后,他们这一行人又继续往白鹭岛那边进发。

往那边走的时候,君宁又问老支书,“老支书,我之前听说,那个白鹭岛上还有一些渔民住在那里,是吧?”

老支书点了点头,“是的,是有十几户的渔民住在那里,岛上有两口大鱼塘,他们在帮村里养鱼挣工分。”

君宁听了,又扭头问周泽海:“领导,那如果我们君临集团要买下这个白鹭岛的整个开发权,这些住在岛上的渔民,恐怕就要迁出来另行安置,这个会不会有问题?”

周泽海立刻回她,“不会有问题,到时候,我们可以安排这些渔民迁回村里,帮他们建好房子,让他们住进去。”

这年头,大部分的农村人都还住着土坯瓦房,能住砖瓦房的都很少。

住楼房的,城里才有。

除了有工作有工资拿、能吃公家粮不怕饿肚子之外,能住上楼房,也是这个年代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的原因之一。

君宁也笑着对他们说:“等我们君临集团的工厂、农场、养殖场开起来,也会优先录用村里和本公社的人去工作。”

老支书听到君宁的话,瞬间眉开眼笑,“那可太好了,阿宁,你放心,有我在,我保证他们都乖乖听话,保证帮你干好事情。”

君宁也笑眯眯地回他,“老支书,我相信您!要不是相信您老,还有沈社长,我也不会第一时间就把食品厂和农场、养殖场定在咱们白鹭大队这边啊!”

老支书和沈清平听到君宁话里透出的信任,也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白鹭岛的位置,地处珠江入海口,被珠江的主航道所包围,是一个珠江内河岛。

石岗公社因为靠近珠江,水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白鹭大队,水资源最为丰富,土地也非常肥沃。

在这里建造农场、建造海鲜、鱼类、鸭子等类的养殖场,实在是太合适了。

至于白鹭岛那边,君宁的总体规划是:打造一个集农业种植、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培训、农业科技种植于一体的综合型全生态科技农业园。

当然,现在改革开放的号角才刚刚吹响,老百姓的生活还不富裕,休闲旅游这一块暂时还做不起来。

但也没关系,现在她可以先发展种植和养殖业。

就算是现在港城的几个大农场,种植和养殖这两块,也是君宁发展事业中的重要项目。

即使到了未来,生态种植和养殖也只会越来越重要,只要关乎到人类健康的产业,都不会被人忽视。

她手里拥有从末世带回来的那些变异优化过的水果、蔬菜瓜果、家禽等等,不仅质量优等,且产出量也极高,都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而种植和养殖这两块的产业,也非常适合当下的农村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农村老百姓就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也是周泽海、沈清平、老支书他们所看重的地方。

他们都想要让这个地方变得更好。

白鹭大队和白鹭岛之间,这时还没有建架大桥,他们想要过去白鹭岛,只能坐船过去。

白鹭大队这边有一个非常简陋的小码头,停泊着一艘近十米的的破旧渔船。

有一位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看着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正站在船头。

他在看到老支书带着人过来的时候,脸上扬起憨厚朴实的笑容,“老支书,你们来啦……”

老支书和他打了一声招呼,“卫华,这些都是省里城里社里来的领导下来视察的,你快载我们过去白鹭岛看看。”

梁卫华笑着应道:“嗳,好咧!”

梁卫华迅速搭好了上船的木板,笑着对众人说:“各位领导,请上船,小心一点哈。”

等到大家都上了船,梁卫华就启动了渔船,朝着江中的白鹭岛驶去。

君宁看着周边的风景,不禁感慨着说:“这里的江景还真是漂亮啊!”

老支书笑着说:“阿宁,你这是少见这样的风景,像我们天天看的,可就看腻啰!”

君宁哈哈笑道:“那倒也是。”

渔船很快就停靠在白鹭岛的岸边。

众人小心翼翼地上了岸。

君宁外放出精神力,扫描着整个白鹭岛的环境。

这个时候的白鹭岛,还是一片荒地,怪石林立,周围的乱草长得比人还要高,难怪白鹭大队那边也没人过来开荒。

只有梁卫华他们这十几户渔民住的四周,开辟得比较平整。

梁卫华他们这些人,是在解放前就住在岛上的,但生活也非常艰难。

早年他们就靠打渔来维持生活,后来生产大队成立,他们就帮着村里养鱼挣工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