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小年

杨兴武听到父亲的话,有些沉默,对于杨建国的帮忙,他很是感激,但现在他也想不到好项目,不然他也不会让父母去种地。

至于烧砖窑,现在也不合适,一块红砖一两分钱,上辈子他爷爷不是没烧过砖,砖头倒是卖了不少,钱都要不回来,村里人好赊账,赊完帐几十年不还账,问就是没有,翻脸吧!几块钱不值得,不翻脸吧又膈应的不行。

包括去矿上拉煤来村里卖都是一样的路子。

实在是村里的营商环境太差劲,山海关来了都得甘拜下风,村里的饭店被大队吃垮的不少,被乡亲们赊垮的也不少。

正是想到了这些事情,杨兴武从来不打算从这些人身上赚钱,一不小心就本钱就没了。

前几天刚到家的时候,听父母说杨建国要来感谢自己,当时他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儿,现在看来这又是一个坑。

杨建国见杨兴武不说话,以为他还有点担心上次的事情,连忙保证。

“小武,你要是还不放心的话,咱们开一个全村大会,让乡亲们做個见证,无论是赚是赔,我们都不不怪你,咋样?”

“建国叔,这话就言重了,我刚才在想事情,一下没反应过来,主要是现在不知道该干点啥?你说麦仁玉米这些吧!

不光咱们村知道了,全市的人都知道了,明年到了季节,不用咱们动手,市里都是卖麦仁的你信不?”

“信,咋不信?你说的话,叔肯定信,你既然在想事情,那就好好想,我跟你嗒不说话,你好好想。”

杨建国听到杨兴武的回答,很是满意,连忙拉着杨春生走到一旁,两人抽着旱烟,小声地聊天,生怕打扰到杨兴武。

杨兴武看着这一幕,有些无奈也没说什么,坐在门口,温暖的阳光撒在身上,晒得人暖洋洋的。

杨兴武想着有什么项目适合他们村。

不知过了多久,小黄的叫声,惊醒了杨兴武的思绪。

抬头看到几只鸡就站在身边,若非小黄,自己就要被这几只鸡叨了,挥手赶跑了几只鸡。

“好狗!”

杨兴武抱起小黄,放在腿上撸了好一会儿,这才放下。

起身拿着椅子走到父亲和杨建国跟前。

“嗒,建国叔,我想到了。”

杨建国正吸着旱烟,听到这话,一个激灵就站了起来。

“真的?啥法子快说说!”

一旁的杨春生也有些期待的看着自己儿子。

杨兴武伸手指了指院子里的几只鸡,说道:

“呐!那些就是!”

两人顺着杨兴武的话看了过去,发现是几只鸡后,杨建国有些无奈。

“小武,你是不是搞错了,几只鸡,咱们自己养拿鸡蛋换点油盐酱醋还行,咱们整个村养鸡的话,好卖吗?”

“建国叔,我说养鸡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只鸡蛋去镇上卖钱的话,能卖五分钱对吧?一只母鸡一年产蛋量在150多个左右,基本上两天一个,对吧?”

“对,这样下来,一只鸡一年才赚七八块钱,喂鸡的话,一年也要不少粮食,一两只还行,鸡多了,还有可能会赔钱!”

杨兴武听到这话,并不觉得奇怪。

鸡蛋一直是国人的主要营养来源,土鸡年产蛋在150个左右,但是土鸡蛋个头不大,大个的八九个一斤,小的十一二个才有一斤。

比起洋鸡蛋,大个的六七个就一斤,小的七八个也有一斤,自然也差了不少。

他在大学的时听老师讲过进口洋鸡和白皮猪的事情,不过是以经济方面来举例说明。

现在刚好被他拿来佐证,而且洋鸡产蛋量也高,一只洋鸡一年产蛋量在220颗左右,克重也大。

现在虽然没有普及专业化的洋鸡养鸡场,但是洋鸡蛋可是深受人们喜爱,主要就是洋鸡蛋个大、干净、品相好,现在这个时期,洋鸡蛋的价格比土鸡蛋还要高。

正是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下,他在看到了家里的鸡后,才建议杨建国搞养鸡场。

实在是养鸡事业大有可为。

在我国研发出国产鸡苗之前,鸡蛋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单以他们镇上的鸡蛋价格,一只鸡蛋五分钱,按十个算,一斤就是五毛钱,到了三川市起码要贵二三成,鸡蛋可以说是硬通货,供销社里的鸡蛋永远都是缺货,这也是为何鸡蛋会被称为鸡屁股银行的原因。

看出其内在的经济逻辑,自然可以追根溯源。

何况鸡蛋的价格波动非常大,逢年过节鸡蛋价格暴涨,比猪肉都贵。

即使是在四十年后,洋鸡养殖普及开来后,鸡苗也已经做到了国产化,但每到中秋国庆,往常四块钱一斤的鸡蛋,到了这一天鸡蛋价格至少六块五以上。

这价格一下就飙涨了五成以上,简直比炒股还夸张。

“建国叔,你不能光靠猜测,我给你算比笔帐,一只鸡蛋往常是在五分钱左右,到了中秋节得有六七分吧?”

“不止,八九分,一毛的都有,主要是这时候的老母鸡开始抱窝,不咋下蛋,小鸡下蛋的又少,赶上过节,所以才这么贵。”

杨建国说道这里突然反应了过来。

“小武,你的意思是尽量挑过节的时候卖吗?这样倒是赚钱!”

“对,这样一来就能多赚不少钱,到年底了,下蛋少的老母鸡,到年底的时候也好卖,如此一来,也能省下不少粮食!”

“小武,你可真厉害!我们活这么大,还不如你随便想想!”

杨建国听了杨兴武的建议,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养鸡事业大有可为。

“建国叔,过奖了,这不过是我读大学的时候老师随便举的例子罢了。”

“大学也教养鸡吗?”

杨建国有些疑惑。

“只是以养鸡举例子来论证我们所学的知识。”

“那也厉害了,对了,小武,七和八的问题咋解决?听你的意思,这鸡养少了没什么用,养多了又容易出事儿!”

“那咱就搞个村集体企业,到时想入股乡亲们的就投钱,二月孵小鸡,小鸡孵出来差不多到三月了,到八月份有五个月的时间,小鸡长的快的就能下蛋了,刚好趁着中秋节大赚一波!”

“果然上大学还是有用的,这么简单的事情就解决了,我回去和会计商量一下,提上日程,到时候让你大哥当养鸡场的厂长!”

“这个就不用了吧!”

“啥用不用的,你叔一个唾沫一颗钉,绝对不让你吃亏。”

“那就预祝建国叔马到功成!这事儿我就不参与了,算出来投资的话,你说一声,我们掺一股。”

“行,小武你放心,这事儿,就咱们几个知道,你们不说我不说就没问题。”

杨建国胸脯拍的震天响,向杨兴武保证起来。

随后杨建国当即回了村委会,找到会计两人嘀嘀咕咕了起来。

杨春生看着一旁的儿子,越看越满意。

……

腊月二十三,小年。

又称祭灶节,扫尘日。

一大早,杨春生一大家子就起来打扫家里。

新家刚住了一个多月,灰尘很少,没多久就打扫完了。

几人打扫完后,杨兴武和兄弟姐妹四人,又去了老宅打扫。

老宅里的灶房被火燎的已经黢黑,杨兴武拿起大扫帚,使劲儿刮了几下,黑灰立马飘荡起来,呛得人难受。

杨小兰看到这个情况,连忙往屋里泼水,杨兴武连忙把毛巾捂住口鼻,使劲儿扫了起来。

过了忙活了半小时左右,终于把黢黑的墙皮扫掉,露出了土坯原本的墙。

杨兴武看到这个情况这才停下。

忙活了到八点多,终于打扫完毕。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年的氛围越发浓厚,镇上这几天也会开始有大集,主要是给乡亲们购买东西用。

打扫完家里,一大家子就拉着架子车了镇上买年货,准备过年的东西。

走到镇上已经快九点,一家人开启购物模式。

买了一堆东西,割了二斤猪肉,还买了不少麻糖,麻糖是麦芽糖做的,沾有芝麻,故而叫做麻糖,也叫灶糖、糖瓜,吃起来比较粘牙。

俗谚云:二十三,糖瓜粘。

主要上供给灶王爷吃的,希望来年讨个好彩头,日子越过越红火。

买完东西,一家人又去理发,这天也是剃头匠生意最好的一天,大人理发两毛,小孩理发一毛,一天就能赚不少。

人们一般都是在这一天理发,在中原习俗里,有正月不理发的说法,不然容易死舅舅。

吃过晌午饭后,杨小兰开始烧水。

村里人除了夏天的时候,会在院子里晒上一大盆水,晚上回来擦洗一下身体,平时洗澡的机会很少,只有到了小年这一天,都忙活的差不多了,才开始理发、洗澡。

既是洗去一身的尘埃,也是洗去一年的晦气,希望来年可以顺顺利利。

晚上一家人吃过晚饭后,黄昏入夜时分,开始祭灶。

王招娣去灶房把新“请”回来的灶王像贴上。

在供桌上摆放好刚买的糖瓜、蜜饯、糕点

王招娣敬糖上香之后,拿起蜜饯和麻糖,往灶王像的嘴上涂抹。

希望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时候,嘴巴能甜一点,保佑家人来年平平安安!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