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收文之外的收文?

歹人?几十个?不会是……

晏旭心头一凛,起身望过去,“是真的歹人还是?”

“不知道,”

万俊彥摇头。其实他也是为此担忧不已,听到小厮回来一说,便赶紧先来找了晏旭。“我家小厮说:有百姓称那些人为好汉呢。”

“走,先去看看。”晏旭二话不说,收好画稿。

几人就赶去了菜市口。

刑场高台的四边,已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不少人的手中,还拎着小筐,内里,装着一个个馒头。

而他们嘴上议论的是:“听说台上那些歹人,就是那次闯城门的人。”

“他们为啥要闯啊?”

“听说啊,那些官兵众目睽睽之下调戏良家妇人,他们看不惯,就出了手。”

“哎呀,好汉呀,这就要死了?太可惜了。”

“可我看他们怎么长得不像啊?你瞧左边那个,贼眉鼠眼的。看右边第二个,尖嘴猴腮的,还有那个那个,满脸横肉……”

“行了,别指了。你这人当真肤浅,相貌与英雄之心,有什么必然关系吗?”

“这倒是……”

话题便渐渐拐了。

晏旭看着台上被插上亡命牌、脖子被压得抬不起来,五花大绑跪在那儿的几十人,心下也不知该是个什么滋味儿。

“怎么样,旭哥儿,你看出什么了没?我瞧着,他们也不像是好人。”杜景辰拽拽他,小声询问。

晏旭微微点了点头。

看样子,省衙并没有胡乱抓无辜百姓来背罪。

台上这些人犯,穿着的囚衣已有些破旧,还比较脏污。

他们的头发也很脏很乱,看得出被囚的时间并不太短。应该都是从牢里被提出来的。

就算有些不是,稍微光鲜些,应该也是城内严查期间被抓到的违律分子。

可这其中,只怕未必个个儿都是死罪……

所以晏旭才心绪复杂。

但能管吗?当然不能。国朝有律:凡严查期间被抓人犯,均从严从重处罚。

就是能杀十个,就不会少掉一个。主要目的:震慑。

晏旭拉了拉杜景辰和万俊彥,往回走。

万俊彥的表情,扭过来扭过去。扭到实在忍不住,就小声嘀咕:“看着他们为我们挡死,我这心里……别扭得不行。”

绵州考生们,有一些看到、猜测到馆门打开是晏旭的独勇之功。

而有一些至醒都不知馆门为什么突然又开了,更不知为何又不被官兵追究了。只当是知州大人讲道理,不愿意过分为难读书人,因此反倒意识到这样身份的贵重,更加勤读苦学。

包括万俊彥。

现在万俊彥就猜到:哦,原来是有人替他们挡了罪。

同样什么也不知道的杜景辰,同样也这么想。

晏旭本来打算就让他俩这样想去,可细思之下,又觉得他俩如此慈悲心过甚不太好。便出声问道:“若你俩是知州大人,撇开你们已知的,当如何做?”

给他俩问哑巴了。

站去知州大人的角度,无证无据杀一批读书人、还是本就有罪之人,换了是他俩,也会是这般的选择。

“我再问你们,”

晏旭加重语气:“若是城池被围,外敌打来,有人叫嚣散布不利守城的谣言,你们若是守城将领,只砍他一人,还是砍了他全家?”

“当然是砍他全家啊,这还用问?不仅砍,砍前还得游街示众!”万俊彥脱口而出。

杜景辰,水水嫩嫩一秀气小少年,也毫不迟疑就点了头。

大局当前,该狠则狠。

晏旭耸耸肩、摊摊手,“这不就得了?乡试在即,与官府、与考生、与城池,都是莫大压力,当狠不狠,你们还怎么保证乡试平顺?”

两人不说话了,心绪倒是平复下来。

只有晏旭,在提到“乡试平顺”的时候,心弦越绷越紧。

无论从哪个角度,他都想不通为什么城门事件、知州大人的处理结果会是雷声大雨点小。总感觉一切就像此时乌云慢慢汇聚着的天空在酝酿着什么。

最主要的,知州大人把他那两篇文章给留下了。为什么呢?

“哎哎哎?你们知道没?咱们桃县县案首的文章,听说被知州大人给留下了!”

三人甫一进绵州馆所大门,就听到桃县的考生在嚷嚷。

学子们,并不仅仅只有科举一条路。除了蒙荫入仕的等等,还有就是:提前争取。

或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与人辩文、作诗对词等,籍此扬名。若有幸传到主考官们的耳中,则对衡量取仕时有利。

或:将自己以为得意的文章,通过各种途径递交、或直接扔进某些官员的府邸。更有甚者,冒大讳投进官员的轿中。为的也是另获青眼。

若得官员赏识,就极有可能跳过科举,直接任用。就算科举,也对最后排名有利。

每个学子都想试试。

这就好比臣子与陛下。臣子们会想方设法让陛下想起自己、记住自己,因此也是花招百出。若不如此,就算成绩突出,亦难有进步。

那一旦被陛下记住了,遇到什么事的时候,就会想:嗯,这事交给这人办就可以。

一旦学子被官员记住、或者是听到了其名声,有的官员便会主动让人搜集该学子的文章阅览。

所以桃县的考生们都与有荣蔫、兴奋莫名。

这可是主动讨要啊,太了不起了!

晏旭面上笑着,也去恭喜。心里却狐疑更甚:桃县县案首于思亮,并没有名声传扬在省城,更没听说其有何异常行为。常知州是如何知道他的呢?

难不成是于思亮悄悄投过文?

嗯,大有可能。

晏旭便真心为其庆贺。

谁知,于思亮也是一头雾水。

面对大家的恭贺,他手足无措,又是高兴、又是紧张、又是茫然,“我什么都没做过啊,真的没有。”

“哎呀,许是知州大人从别人处听说过你呢也未必,总之是好事,你放宽心,争取这次考上解元!”有人灵机一动,适时解惑。

这倒是极有可能的,于思亮遂略带腼腆,开心的笑起来。

晏旭也跟着起哄,还提出要借于思亮的文章学习学习。

科举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情况:考题泄露、代考、换卷。

虽说现在的科举制度越来越严格,这些问题越来越少,但晏旭依旧不敢大意。

他想记住一下于思亮的字迹、以及文风。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