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养老

“妈,你那些月饼都长毛了,不能吃了!”周冉没好意思直言,周二姑却没任何顾忌,直截了当的告诉她老娘。

“咋不能吃呢,长毛了蒸一下就行了啊。”周奶奶嘴上嘀咕着,转身却把月饼收了起来。

而是又拿出了荔枝罐头、饼干、八宝粥等过年过节晚辈送来的吃食。

而她爷爷则笑眯眯的坐着喝小酒,他也就这点爱好了,从早到晚,一天五顿小酒。

十来颗花生米都能喝半天。

何况今天,老周还特意打包了几分卤味给老爷子下酒,正美着呢!

周二姑本来就是带着周冉过来转一圈,这个小娃娃跟爷奶能有什么话题聊啊,通常肯定是坐不到五分钟就往她大伯家钻了。

也没别的,就是周大伯家的外孙、孙女跟周冉差不多大,小孩儿嘛,总归喜欢找同龄人玩的。

结果这一次,她明着暗着使眼色,小娃就是不走,随她去吧,嘱咐了两句,午饭记得回她家吃,周二姑就忙忙叨叨的走了。

来的这几分钟,还顺手把爹妈的院子给打扫的干干净净。

周冉在二姑走了以后,就在书包里掏了掏,拿出一个小匣子。

这是她前些时候在学校附近音像店买的收音机,一共买了俩,一只已经给她外公用上了,另一只这不是带回来给爷爷奶奶消磨时间了嘛。

爷爷奶奶现在住的是她家老宅,就是老周当年的一间半泥墙房!虽说前些年有翻修加固过,但因为老周当兵后在家呆的时间极少,当初还批过另外的宅基地,所以老宅子的基础结构依然是泥墙木质。

村里的电压也不稳定,功率稍大的电器都无法使用,周冉就准备了这个收音机,用电量少,拿着也方便。

毕竟爷奶虽然耳聪,但目不明了,电视可能还不如收音机好使。

几十块钱的东西,两台打折,一百元拿下,还送了充电电池。

教了爷奶怎样操作,又让爷奶自己操作了几次,周冉便放心了。

奶奶要给周冉拿钱,她哪好意思收哦,进厨房灶台摸了两块烤地瓜,就溜了。

走路不过两三分钟,就到了她外公家,果然她老妈也在这儿呢。

周女士对周大伯一家的怨气从未消除,心气不顺时,也常跟老周吵架。

“外公!妈妈!”周冉进屋先叫人,然后看着外公院子里的枣树,据说是冬枣来着,但并不好吃。

折一根枝条扔空间不知道会不会长成大树。

“叫魂呢!”周女士要是能压住上扬的嘴角,说话还挺噎人的。

“给你拿了烤地瓜,还是温的,快吃!”周冉知晓老妈的习性,所以特意多拿了一块。

“哪来的?”周女士怀疑的看着周冉,如果是周大伯家,她不乐意吃……

“爷爷奶奶那里,我没去大伯家。”周冉喜欢把话放在明面上,没得让人猜来猜去难受。

“哦,煨番薯还是好吃的。”周女士满意的点点头,接过烤地瓜就啃了一口。

“外公,你一会儿跟我们去二姑家吃饭吧?”她外公跟二姑父还沾点儿亲,二姑父的妈妈被外公的大姐抚养过,所以二姑父叫她外公小小舅公……

“我就不去了,这边饭菜都烧上了,你爸给我准备的。”周外公笑着拒绝,一个村里的,咋好意思上门吃饭呢。

再一个,他也说通了女儿,年前啊,他得在家住一阵,老房子长时间不住人,没人气儿,容易出问题。

左右接下来他得自己做饭的,早一顿晚一顿都一样。

“周小冉!你在干什么!”周女士终于吃完了烤地瓜,眼尾一扫,她女儿居然上树了!

“我……摘俩枣子。”周冉弱弱地答道,身手利落的折下一根长了没几个枣的树杈。

“冉冉啊,这枣子不好吃,你要摘的话,我把梯子给你拿来。”枣子要好吃,周外公早就摘下来给外孙女吃了。

“爹,你别惯着她,看她馋的!少她吃的喝的了?”周女士生气道。

“你不馋呀?还不是随你!”周外公毫不客气地拆穿女儿,两手在树下虚举着,就怕外孙女要真万一摔下来,他这把老骨头还能当个肉垫。

“我!”周女士憋屈,隔辈亲这事儿就无解!

与周冉不同的是,周女士打小也没挨揍过,爹妈兄姐全宠着她。

而周冉那可是被揍到小学五年级!后来咋不揍了?她个儿头比周女士高了呀!

周女士也怕女儿会反抗,毕竟叛逆期的小破孩干出啥事儿都有可能。

好在周冉身手利落的爬下了树,手上折了好几个树杈。

咋说呢,枣子的味道确实不咋地,不酸不甜水分还少,淡嗖嗖的,味如嚼蜡……

她就享受一个采摘的过程,不行吗?

外公这屋子个把月没住人了,也得好好拾掇拾掇,有娘俩帮忙,老爷子自己都不需要动手。

“爹,说好了哦,过完年,我就来接你,正月初二,你跟我们一块儿回家。”周女士临走,还跟老爷子再三嘱咐。

这段时间她想通了,咋的,别人不孝顺,还不允许她孝顺了?天下哪有这个道理!

当然,丈夫和女儿的支持,才是周女士最大的底气。

“好好好,到时候再说!”周外公随口应着,他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

这段日子在女儿家住着,他明显感受到身体的变化,身子轻松了许多,上回小区附近药店做活动,免费量血压,他的血压居然都正常了。

之前村卫生所里简单的体检,还说他高血压来着呢。

可能真是在城里住的舒心,吃得有营养?

但在有儿子的情况下让女儿女婿给自己养老,老爷子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心理障碍。

毕竟自己老了,帮不上忙咯。

周家村就这么大,既然以“周”为名,自然周姓占了多数,不过由于当年周家村是公社所在地,所以也陆续迁入不少外姓人。

比如周冉的二姑父,属于异地迁移的“失土农民”,在周家村安家落户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二姑父的母亲娘家在周家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