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外戚的诱惑

木云帆听闻此话,眉毛一挑,刚毅的脸庞不怒自威。

“德妃,还说了什么?”

“小姐,娘娘说,家主自有决断!”

“你去养伤吧!”木云帆挥了挥手,沉思了片刻。“去把云海叫来,慢着,再去把木长有请来。”

木家枝繁叶茂,子弟众多,家主之位传到木云帆这一代时,木家嫡子木云帆,云济,云沧,云海,兄弟四人,嫡女云彩,云霞,都已云为名已示嫡子身份;其余妾室庶出的,如木长风,长浪,长有等等,都是以长为名,显示尊卑。

如今宣府军城中,只有老四云海在此,老二老三,都领军在外,囤驻在草原之上;而其他庶出的兄弟之中,木长有才华横溢,在担任宣府总兵麾下参谋一职,正而八经的朝廷命官。所以木云帆将这兄弟二人招来,对朝堂的变化,要先行商议一番。

没办法,谁让天启皇帝陛下气运不好,皇后生了个死胎绝了生育之力,再无嫡出的可能;范氏生了一子,被封了皇贵妃,可惜又早夭。所以如今天启皇帝后宫的情况就是,哪位妃嫔能生下一子,那就是母凭子贵,太子之位,同样也就是唾手可得。也正是因为此,木家才动了心思,将小女木云霞送入了皇宫,一来维持皇帝的信任继续坐镇北疆,二来,就是那概率极高的储君之位了。

但现在,突然出现了变故,陛下意外坠湖昏迷不醒,信王监国,成了最有可能的皇位继承人;而后,小妹又传来消息,皇帝有意以圣旨的形式,确认朱由检的储君之位,这就完全断了那些藩王不臣的心思,当然,也断了木家蠢蠢欲动的念头。

人心欲念,一旦生出,就难以遏制。皇帝以姻亲笼络臣下,臣下也可借外戚专权,史书之中,不胜枚举,既以此兴,必以此亡,皆是天数而已。

木长有虽然是庶出,但是其聪明的才智已经得到了木家当代家主的认可,已经是木家核心成员之一。所以今日的密谋,木云帆也对木长有没有一丝一毫的隐瞒,将德妃的话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木长有。

“我说,木长有!你倒是说话啊!装什么深沉!”木云海是个急性子,看这木长有沉默不说话,当即就开口催促道!

“叫五哥!”木云帆瞪了一眼自己的胞弟,家族团结一致,才是最重要。

“五哥!五哥可有什么办法了?”木云海最怕大哥,当即就对木长有抱拳拱手。

“如今陛下情况不明,最好的情况,是陛下恢复健康,咱们如同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最差的情况,是陛下真的一命呜呼,那信王手握监国的权柄,即刻登基继位,我等鞭长莫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陛下卧床不起,真的将储君之位就此给了信王,也无不可能。”木长有一一道来。

“你这不是说的废话吗?”木云海刚想说话,就被木云帆一眼给瞪了回去,“老五,你继续!”

“我觉得,陛下的身体,一直都不好,这一次落水昏迷这么久,恐怕是卧床不起和驾鹤归西这两种概率是最大的。所以,我们要提前为这两种情况做准备!”

“嗯,如何准备!”木云帆手扶短须,点头同意。

“木易十队,身在暗处,但是出了京城,就被伏击损伤惨重。所以,敌人必然是宫中,能掌握宫廷一举一动的人。”木长有分析到了另一件事。

“魏忠贤?阉党的人?十有八九就是他。不知道他知道了些什么情报,要和我木家如此做对!”

“自古以来,太监和外戚,势不两立。但魏忠贤如此急着出手,我也想不通。不过,既然他出了手,就不怪我等无情了。所以,不如让云济云沧,吃两场败仗,然后顺势撤回关内修养,我木家三卫就此向南移。”

“你这是要造反啊!”木云海叫到,“再废话,就滚出去!”木云帆怒道。

“反不反,还是得看情况!”木长有并没有回应这个大逆不道的话题,天下兴亡,王朝更替,乃是必然的规律,如今帝国财政窘困,内有百姓起义,外有建奴倭寇,已经出现了史书记载中的帝国末日之相,他也多次和家主木云帆私下探讨过明帝国的未来。

“如果陛下暴毙,信王继位,那我们就进京勤王,诛杀弑君的凶手;如果陛下立信王为储君,那我们就兵临京畿,清君侧,还皇位于陛下血脉。”至于这弑君的人是谁,君侧的奸臣是谁,木长有就没有明说了。

“我宣府大军南下,快马不过两日就可到,但是直隶总督董云飞,可不是个易与之辈;帝都更是城高墙厚,就算到了城下,我木家的骑兵恐怕也啃不下来。宣大总督从大同杀来宣府,断我后路,那我军可就是腹背受敌了。”木云帆抚须思索片刻,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朝廷将董云飞放在北直隶,手握四卫重兵把守,其中的横山卫更是骁勇善战,防的就是骑兵南下,既有草原的骑兵,也有木家的骑兵。而另一侧的宣大总督梁思齐,重兵囤积于大同镇,未必没有防备木家不臣的意思在里面。大明内阁又不是一群群货,安禄山史思明的前车之鉴又不是没有读过,只是朝廷财政困顿,为了帝国北疆的安稳,不得不出此下策而已。

“是的,家主,我们自己一旦动了,南下如果不利,那就是腹背受敌的结局。董云飞是魏忠贤这一党,现在魏忠贤都已经出手了表面了敌对的态度,那就自然是敌人了。但是这宣大总督梁思齐,家主未必不能争取,这些年这梁总督,和我木家净水不犯河水,大家划疆而治。。。”木长有一一道来,这枚潜在木家腰眼上的宣大总督梁思齐,是个典型的政客,他在内阁的默许之下,纵容了木家一步步做大,当然也将北线防御的压力都转移了一大半到了木家的头上。当然,梁思齐手上也有制约木家的底牌,就是朝廷拨付的三万大军的军需开支。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