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轧钢厂的供配电情况
“小江啊,现在你是班长了,电工班的人都归你管,你自己看着安排就行,我就不插手了!”陈处长说完便离开了电工班的房间。
随后,在名叫郑阳和陶爱华的两名电工的带领下,江保国开始巡查工厂的高压配电间。工厂的总降压站位于西北角的一座独立建筑内,两边分别是变压器房,中间则是35KV高压配电室和6KV二次高压配电室。让他感到惊讶的是,这里的变压器容量仅为两台10000KVA。要知道,在后世,随便哪个钢厂的供电等级都要达到110KV甚至是220KV,而且供电总容量起码也有100MW以上。而江保国曾接触过的河北省某家民营企业钢厂,其厂区内就有四个35KV的高配间。也难怪,在这个时代,供电的最高等级也就是110KV,至于35KV变电站在全国范围内更是屈指可数。
江保国指示两位电工打开了高级配电间的门,在门口有一个电灯开关,郑阳随手开了灯,顿时配电间明亮起来。进入大门,中央是个35KV高压配电区,外部由两条35KV线路供电。虽叫做高压配电间,但内部其实被砖墙隔成了许多独立的小间。那些35KV的开关明显是老旧的少油断路器,而隔离开关则镶嵌在墙上,母排则是通过瓷瓶式穿墙套管和绝缘子支撑并排列布设的,且全部使用的是铝排而非后来常见的铜排,并涂上了黄绿红三种颜色的油漆标识。
首先进线间隔配置了一个隔离开关,紧随其后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间隔是计量间隔,分别安装了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第四个间隔是PT避雷器间隔,第五个间隔则是SN系列少油断路器间隔;最后,第六个间隔才布置了隔离开关的出线间隔。每个间隔的两边都被墙体封闭,前方用铁丝网隔离防护,防护级别仅达到了IP2X标准。
对于小于6KV的配电间,则设有配电柜,它们的老式型号类似GG-1A,只是尺寸明显大于GG-1A,主要原因是里面的电气元件体积过大,受限于当时的绝缘材料及工艺技术水平。
工厂内的配电室共有十处,分散在各车间内部,低压出线电压为380V和220V,采用的是三相四线制接线方式。但是这些配电柜的质量甚至不如旧式的PGL柜型,就拿一个几十安培的接触器来说,其体积竟然能与后世的框架断路器相当。
据他所知,国内目前似乎已经开始研究真空管,不过要取得成果还需等待十年左右的时间。而在M国,好像近一两年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了。一旦真空管、真空断路器以及接触器的出线技术成熟,那么将为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今全国的发电厂数量稀少,电力短缺现象严重,好在家家户户使用的电器设备仅仅是一盏灯泡,更有甚者连电灯泡也舍不得开。
江保国虽然对电力系统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提高真空度的方法、改善真空断口及触点材质的技术问题却是一窍不通。在他看来,后世至少能达到25KA开断能力的真空断路器,在当前连达到3KA的能力恐怕在十年内也难以实现,不禁让他疑惑未来的技术进步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红星轧钢厂的生产线相对完备,涵盖了高炉、炼铁、炼钢到成品加工制造等各个环节的车间,遗憾的是,整个生产流程几乎没有实现自动化控制,远不及后世的采矿和提炼车间广泛采用的PLC自动控制系统。
其中,前三个车间由于作业温度极高,无疑是最辛苦的工作区域,相比之下,后续的车间环境稍好些,主要是一些机械设备。在这个四合院里,刘海中、易中海和贾东旭他们三人则都在加工制造车间工作。
江保国计划先让自己花段时间逐渐熟悉这里的环境,随后组织人员学习绝缘测试,仔细排查运行线路是否存在潜在的缺陷问题。至于改良措施,那将会是下一步要考虑的事情了。
一路走来,江保国不断地向郑阳和陶爱华询问关于电力的各种知识,比如现有厂区的电力分配、电力电缆的规格型号、开关如何匹配、保护方式以及控制方法等等。尽管郑阳和陶爱华对此只是一知半解,但他们觉得这位年轻的班长实在是高深莫测。
到了中午,江保国决定跟大家一起到食堂用餐。郑阳满面笑容地对江保国说:“班长,你的饭盒带了吗?现在已经到饭点了,我们去办公室拿上饭盒和饭票,然后去打饭吧。”
江保国看了看表,才发现原来已经十一点半了,他回答道:“嗯,我已经带了饭盒,放在我的包里呢。那我们现在就回去吧。”
他对郑阳和陶爱华两人能准确掌握饭点表示钦佩,并问陶爱华:“你们是怎么知道已经差不多到饭点了的?现在刚好十一点半,你们真厉害啊!”
陶爱华憨笑着回应:“我们通常是看太阳的位置或者凭感觉,几十年习惯了,误差应该不大。不必总是等着工厂的开饭铃声响起再行动。要是等到那个时候才去排队,我们的队伍还不知道要排多久呢。”
江保国又问:“有人会提前去食堂排队吗?”
郑阳点点头:“那当然有了,而且还不少呢。车间里的挂钟你之前也看到了有一个,有些人还特意将钟调快了五到十分钟,这样一来,大家又比规定时间提前一些去食堂。如果我们按照正常时间过去,饭菜可能都已经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