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黑格尔认为:“女人担任政府首脑时,国家就立即陷入危险,因为她们不是靠普遍标准来办事,而是凭一时之见和偏好来行事。”他认为,公共领域的非个人化的互动是由家庭中个人化的互动来补偿的。他的这些观点被女性主义批评为“性别的情感劳动分工”——由女性补偿男性在公共领域的艰辛。对于黑格尔,女性主义的批判角度主要在于将女性限制在家庭领域,将家庭领域的活动和道德等同于女性的活动和道德。“黑格尔是女性的掘墓人。”而他所掘的这个墓就是“家庭”,或“私人领域”。女性主义反对将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永恒化、自然化,主张高度评价女性在公共领域的作用。

第三部分法律与道德(2)

女性主义认为,即使是为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说话的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完全摆脱男权制思维的羁绊,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把生产无生命的物品当做劳动,而没有将养育孩子视为劳动。在“家庭中的自然劳动分工”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为劳动的性别分工提供令人满意的历史解释。”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性别没有成为统治的特殊形式,独立的社会组织原则,这一点直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兴起时才有所改观。“工作”概念的性别盲点在马克思主义之后的当代经济理论中继续存在。女性在劳动市场上仍旧被赋予较小的价值,得到较少的报酬。

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是最多关注女性主义的哲学,反对抽象、理性,强调具体的“活的经验”,包括身体和情感经验。但所谓“人的存在”往往还是“男性存在”。在存在主义现象学中,海德格尔或多或少受到女性主义的青睐,因为他反对两分思维,提出过大量的女性主义命题。即使如此,他在其篇幅巨大的著述中也从未提及女性主义。

梅洛·庞蒂特别关注女性主义,认为人的经验是“身体——主体”,心照不宣的、感官的、感觉的知识先于明确的、有意识的知识,人的身体不是自然形成的机体,而是由“历史的观念”建构而成的。身体,特别是性,是经由历史和文化塑造而成的。性不是孤立的生命动力,不是自然的禀赋。这些思想十分深刻。可惜他的男性异性恋视角将女性的身体放在观淫的男性凝视对象的位置上,将女性的身体自然化了。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是高度性别主义的,有人说这是偶然的,但有人认为是必然的。他的“为其自身的存在”是主动的、自由的、升华的男性的存在;他的“在其自身的存在”是内在的、被动的、害怕自由的女性存在。

总而言之,当所有的男权制思想家、理论家为男性统治女性的历史、现实、制度和思想辩护时,他们说的是:是上帝或是自然迫使女性服从男性的。他们通过赋予男性某些品质(理性、逻辑、智力、灵魂),赋予女性另外一些品质(混乱的情感、无法控制的等),将女性边缘化。男权制的逻辑并不直接说女性什么,而是用委婉的话去掩饰真正的含义,当它想维护既存制度促使女性屈从于男性时,所使用的却是诸如“保护家庭”一类的口号。

在当今社会,男权制思想精英不敢再公开说女性是天生的二等公民,关于有某一类人生而低人一等的话语在21世纪的话语中没有合法性。但是,性别歧视的话语和观念还远远没有退出公共话语的舞台。男女平等的事业还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跋涉过程。

嫉妒论批判

心理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造,他有一个名声:“西方男性主义心理学之父”。他提出三种自我的理论:第一是本我,它受生理的直接影响,是生命的动力,由“快乐原则”统治;第二是自我,它为本我设置限制;第三是超我,它是社会的标准,由“现实原则”统治。

本我必须经过五个阶段以达到自我和超我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口腔阶段,0~18个月的婴儿。在这一阶段,婴儿主要从口腔的吮吸和进食汲取生理和心理的快乐感觉。

第二阶段是肛门阶段,18个月至3岁。在这一阶段,肛门活动为婴儿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快乐。以上两阶段男女一样,并无区别。

第三阶段,阶段,3~5岁。在这个阶段,力比多集中在**,儿童可通过达到快感。男女两性在这个阶段开始分道扬镳。

男孩迷恋,幻想占有母亲,即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憎父,在情与性两个方面把父亲当做情敌,害怕父亲会阉割他,剥夺他的性快乐。他发现女孩没有,以为她曾经有,被阉割了。而最有可能阉割他的是他的情敌——父亲。“阉割焦虑”使男孩压抑对母亲的,认同父亲,从而发展起自我、超我和男性的性格。

女孩的伊莱克特拉情结是心理学大师荣格命名的。他运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公主帮助别人杀了自己的母亲的故事来象征这一情结。女孩发现自己没有,感到自己是低等的人,从而嫉妒男孩和男人(嫉妒)。她认为是母亲阉割了自己的,因而拒绝母亲,下意识地将父亲作为的对象,希望得到父亲的性,希望怀上父亲的孩子6弗洛伊德认为女孩永远不能解决其伊莱克特拉情结,因为她永远不会有。女孩的嫉妒比男孩的阉割恐惧要弱一些。她认同了母亲的价值观、思想和性别,嫉妒使她终身感到比男性低一等,心理上因此而不够成熟,表现在嫉妒心理,含有受虐意味的母望,依赖男性的意识,道德上的不成熟(不成熟的超我)。她在解剖学上的低下导致了她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低下。

第四阶段,潜伏阶段,6岁至青春期。在这一阶段,性的重要性下降,男女儿童专注于非性方面的兴趣。

第五阶段,**阶段,青春期到来之后。这一阶段,男女青少年的兴趣集中于异性恋,达到性的成熟期。女性从**快感转向快感。

概括地说,弗洛伊德认为,从婴儿期开始,母亲就是男孩的力比多的渴隳对象,其后,男孩拒绝母亲,认同父亲,产生阉割焦虑,摆脱俄底浦斯情结,导向超我,将男性认同为内在的自然的性别。女孩与男孩相反,认为自己是被阉割的人,并接受了**低于的看法,在她的一生中都受到嫉妒的煎熬。为了得到,女孩放弃作为爱的对象的母亲,转向父亲。后来,她了解到自己不可能有了,就想用同父亲生孩子作为补偿。男孩的阉割焦虑解决了恋母情结的问题;而女孩的阉割情结却导致了恋母情结。男孩解决了恋母情结之后,就成功地建立了超我,但关于女孩的理论却不很清楚。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嫉妒是女性心理的中心;阉割焦虑是男性心理的中心。总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家庭关系,亲子的早年关系,女孩直接认同母亲,而男孩必须将自己与母亲区别开来,拒绝和否定母亲,以定义独立的自我。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对弗洛伊德的批判集中在他的性别认同理论方面。由于他的性别认同理论中关于女性性格的假设强调,小女孩从发现无起,即被**低等和嫉妒压倒,进而发展出补偿性性格,即被动性、受虐倾向、自恋倾向和依赖性,弗洛伊德的性别认同论被认为有男权主义的偏差。

对于心理分析理论很难做出科学的评价,原因是其理论与很多经验研究所发现的事实并不相符。换言之,弗洛伊德理论只能被当做一种未被证实的理论假说来看待。米利特着重批判了弗洛伊德派心理分析理论的下列观点:将男性等同于主动,女性等同于被动;嫉妒。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指出:他的理论不仅是男性中心的,而且是中心的。他的理论有过度概括的倾向,以为人的生理能够完全决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弗洛伊德的“解剖即命运”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好像女性被解剖学决定要经历缺失和下等的感觉。

其实,心理分析学派对两性区分的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弗洛伊德认为,当女孩发现自己无时,从男性退缩回女性。心理分析学家霍妮和琼斯反对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都是在前**阶段就存在的,男女两性各自分别获得了内在的不同机制,因此,男性和女性拥有前男性**的、前俄底浦斯情结的起源。霍妮认为,女性气质是天生的,不是获得的。它先于**阶段,是内在的。对异性对象的选择源自内在的女性气质,源于对的自我意识,而不是对于缺少的失望。女孩的指向,是出于性冲动,而不是出于自恋。

斯托勒则进一步认为,男女两性在第一阶段均为女性,这是因为儿童对母亲的认同,男性的发展和认同需要克服最初的女性认同才能获得。男孩必须克服对母亲的认同才能获得男性。独立个性的形成对于男女两性不应有什么大的差别。对于弗洛伊德来说,男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别,女性是后来获得的;对于斯托勒来说,女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别,男性是后来获得的。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评价,霍妮的观点是最正确的,男性女性应当被视为平行的结构。女性认同和男性认同的形成没有孰难孰易之分。但是霍妮认为社会性别是从内在的异性恋倾向来的,这一点却没有什么证据。性对象的选择是获得的,而不是内在的。

霍妮(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批判弗洛伊德理论的中心点在于嫉妒以及女性究竟是不是受挫的男性这一问题。她认为弗洛伊德理论有三点错误:一是女孩从母亲转向父亲的机制;二是女性**自我意识的性质;三是关于嫉妒的发生学。女孩由母亲转向父亲是由于其女性生理和对的意识,而不是对于自己没有的失望。女孩的俄底浦斯情结直接来自其内在的女性。现代心理分析学者大多赞同霍妮的观点。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提出,与女性的“嫉妒”相应的有男性的“嫉妒”,因此在许多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芬兰,在犹太人和伊斯兰的传统中都有过男性“假生育”的习俗。假生育的仪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男性仪式性地强调对于生育的重要作用;还有一种形式是模仿女性生育,强调子宫的重要性。

一种同弗洛伊德理论思路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性别认同的过程不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样充满冲突和矛盾,而是一个平静的学习过程。这种观点认为,性别的认同包括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两种成分。性别的获得是从非冲突中学习经验,而不是从冲突中学习经验。性别的早期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性别也不是内在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非冲突性的,是通过认知和实践建构起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是由身体、自我、社会教化和性别差异的关系塑造而成的。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还特别关注母亲女儿关系,认为它是弗洛伊德著作的盲点。性别教育的历史观点认为,母亲给孩子爱与哺育,父亲给孩子规则和纪律。弗洛伊德强调的是发展而不是社会性别角色发展。长久以来,性对象逻辑与性别认同是被视为“回事的,二者不一定一致,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前后不一样。

在先有性别意识还是先有性意识问题上心理分析学界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意识来自**的感觉和自我刺激。对性别区别的发现,阉割情结,嫉妒,俄底浦斯情结,都是早年对孩子的性别认同形成有影响的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意识先于性意识,而不是性意识和性活动先于性别意识。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学观点倾向于后者,但是后者无法解释在经验研究中确有发现的婴儿期的性活动。经验研究发现,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有**性质的性活动,这一发现可能成为性活动先于性别意识形成这一观点的证据。

在心理分析理论中,www.youxs.org,因为无意识概念的提出和证明摧毁了理性、主体性和意义,使它们成为不固定的。通过无意识概念,心理分析提供了文化决定论,可以用来抵制性别的生理决定论和生理身份论。

对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的批判意见是:心理分析基本上是一种男权制的话语,女性主义不应该借用心理分析的任何理论,而应当对它采取全面批判的态度。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