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年夏,曹仁陨命,并州易手。
曹操闻讯后,自北向南的各路秦军,全线进入守势。
曹操亲率大军屯兵蒲坂关,以防刘备趁势率二十万主力,经由蒲坂西渡黄河,对关中发起进攻。
夏侯惇亦退回潼关,严守关城不敢再犯关羽。
武关方面,曹休,满宠亦据守关城,不敢再出关袭扰汉军南阳一线。
同时,并州军团覆没及曹仁被斩的消息,很快也传遍了秦国各地。
三州大震,军心恐慌。
而当曹操转攻为守时,晋阳的刘备还在庆贺收复并州之功。
众将还嫌杀的不过瘾,不少人主张刘备即刻挥师南下,趁着士气正盛,一举渡河攻破蒲坂关,杀入关中。
以萧方为首的谋臣们却保持着冷静,没有诸将那般“气焰嚣张”。
萧方以为,汉军从入冬打到近夏,将士们士气最盛,体力的消耗却已达到极限,不宜再做长久征战。
而若要进攻关中,势必又将是一场旷日持久之战,战争的时间远比攻取并州要长。
以将士们现下的体力,已不足以支撑那么久。
况且潼关武关难以攻破,想要攻入关中,只能从蒲坂津下手,西渡黄河。
一者现下进入夏季,大雨普降,黄河滔滔,不利于渡河作战。
二来曹操已亲率主力,屯兵于西岸蒲坂关,随时可以绝对兵力优势,对登岸的汉军半渡击之。
此时强行渡河攻蒲坂关,显然胜算无多。
第三个原因,则是夏天一过,秋收将至,需要大批的士卒回归田地进行秋收。
倘若此时攻打关中,就要动用倾国之兵,数十万青壮无法参与秋收,势必会影响今秋粮食收成。
粮草,乃国之根本,岂能不顾。
于是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萧方,法正等众谋臣,尽皆进言刘备就此罢兵。
收复并州已达成战略目标,刘备并没有得陇望蜀,当即采纳了萧方等众臣进言,宣布班师还朝。
于是张飞以骠骑将军,兼领并州刺史的身份,留镇于晋阳主持大局。
刘备则亲率二十万大军,由并州南下,班师回京。
并州之战正式落下帷幕。
曹操在确认刘备主力还朝后,自然是长松一口气,方才敢率主力亦班师回长安。
盛夏之际,从并州至荆州,绵延千里的各处战线,两军默契的进入了停战状态。
汉秦两国,在这个夏天,进入了短暂的和平。
战争是停下了,双方却都没有闲着。
曹操退回长安之后,为稳定人心,正式下诏宣布立曹丕为太子。
同时为了弥补并州损失的七万兵马,曹操不得不下令,在司凉益三州之内,大肆征发青壮入伍,以编练新军。
尤其益州这个天府之国,户口百万,更是为曹操提供了大量的兵员。
然则秦国只有三州之地,国力有限,如此大规模征发青壮为兵,削弱生产力的同时,势必要加重百姓负担。
曹操却已顾不得百姓,为了应对不久之后,曹操对秦国腹的再次大举进攻,他只能选择竭泽而渔,优先以增强军力为重。
至于百姓,只能加征赋税,以供养军队,先苦一苦他们了。
汉国方面,刘备当然也没闲着。
并州一战大获全胜,立功的将士无计其数,班师还朝第一件事,自然是封赏有功之臣。
首功之将,自然非马超莫属。
功劳在身,大汉众将们对这位西凉猛将,此刻也都心服口服。
刘备遂名正言顺,升马超为平西将军,爵封亭侯。
其余有功诸将,统统依功封赏。
大封有功诸将之后,自然是为下一步伐秦灭曹,攻取关中做准备。
军队方面,大汉倒是不缺。
时值今日,大汉朝军队总数,已达到近四十万,加上收编的并州伪秦降军,数量可增长到四十五万左右。
这个数量,哪怕在曹操竭泽而渔,大肆征发新卒之后,也占有绝对的优势。
倘若继续扩军,除了增加百姓负担,激起民怨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故刘备在萧方的提醒下,重心放在了整编降军,训练士卒,以及更新装备上,而非一味的扩军,追求数量上的更大优势。
这第二件事,便是科考。
按照萧方的设想,科举常规情况下,应当是三年举行一次。
否则科考太过频繁,国家提供不了足够的空缺官位,来委任这些中榜进士,便只能增设官位。
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亢官的弊端,拖累了官府运行效率,增加了百姓负担。
只是现下情况特殊,一者科举刚刚推行,若三年一次,不利于尽快令科举制深入人心。
二来现下秦汉并立,秦国通过九品官人法,正在大肆的笼络关西士家豪姓,征辟了大批士人为官。
这其中虽然良莠不齐,但总归是有人材实学之士居多,且容易引起大汉境内的士人羡慕。故为了争夺人心考虑,萧方便随机应变,提议老刘在灭秦之前,将科举定为一年一期,以最大程度的争取人心。
这般调整果然有效。
开科取士的消息一出,各州士家也好,寒门也罢,尽皆欢欣鼓舞,一片振奋。
于是入秋之际,刘备登基以来第二次科考,便如约推行。
两月之后,大汉九州的乡试中举者,云集于帝都长安,参加会试与乡试。
会试的题目与第一次科考,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伐秦论!
顾名思义,这道命题,即是令参加殿试的众英才,阐述自己的伐秦方略。
这个题目倒不是萧方提议,而是老刘自己的意思。
第一次的科举中,便涌现出了马谡这个大才,其写的伐秦之论,与刘备萧方君臣商议出的方略大同小异,皆是主张从先取并州下手。
正因如此,马谡才被刘备钦点为状元。
而事实也证明,马谡确实配得上状元之才,安邑一战献上的火牛阵,大破四万匈奴骑兵,为大汉夺取并州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刘备这是吃了科举的红利,想要如法炮制,既能从此次科考中挖出一个马谡这样的好苗子,又能得到一个灭秦的方略。
一举两得嘛…
数日后,皇宫金殿。
刘备与萧方,诸葛亮,法正等几位谋臣,共同审阅起了殿试众士子的试卷。
突然,刘备眼前一亮,目光停留在了一张试卷上:
踏冰过河!
试卷上只写了这四个大字,别无其他。
“这张卷子有意思,只有四个字,诸位,你们瞧瞧。”
刘备将试卷传示给了众人。
众人一看,无不是面露奇色,议论纷起。
其他考生的卷子,皆是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伐秦方略,虽说大多称不上奇谋妙论,没有成功的可能,但至少都是长篇大论,能自圆其说。
这个人倒好,惜字如金,只写了四个字。
还是模棱两可,不明其意的四个字!
大家伙看着这副别出新裁的试卷,一时间不知如何评价。
“踏冰过河,踏冰过河…”
萧方从这四个字当中,似乎却揣摩了出了些什么。
再看考生的名字,顿时眼前一亮:
郝昭!
这可是位牛人啊。
历史上曹魏的门神,仅靠几千人坚守陈仓,挡住了小舅子诸葛亮的十倍大军,凭一己之力逼退了诸葛亮的二次北伐。
这是一位善守的将才。
如果萧方没记错的话,这个郝昭与郭淮一样,皆为并州太原郡人。
这样一个有名将天赋的年轻人,再加上其并州人的身份,其写下的这“踏冰过河”四个字,立时令萧方联想到了什么。
“这个郝昭郝伯道,乃是一员难得的智将,确实是位大才。”
“他冒着欺君的风险,只写下这四字考卷,臣料想他多半不是单纯为博眼球,而是想借此引起陛下的注意,召其前来奏对。”
“臣猜想,他胸中定有伐秦奇策,陛下不妨召他前来一问。”
刘备原本满是疑色的眼眸,顿时精光一闪,脸上掠起喜色。
萧方竟然识得这个郝昭,还能评价其为大才!
这可是个意外之喜啊。
念及于此,刘备便欣然下令:
“丞相既说此人乃大才,那必定没有错了,来人啊,速召郝昭入宫奏对!”
半个时辰后。
一名年轻的士子,在宦官的引领下,踏入了大殿内。
“臣郝昭,拜见陛下!”
他声音略显发抖,显示着内心对面见天子的紧张,却又能从容不迫的上前行礼,又可见其沉着冷静。
“平身吧。”
刘备微微拂手,开门山见道:
“郝伯道,丞相说你在这试卷上,故意只写下四个字,乃是胸中有伐秦奇策,想引得朕召见你,当面向朕进献。”
“现下朕你已见到了,你那‘踏冰过河’到底是什么意思,可以详尽说来了吧。”
郝昭微微一震,惊奇的目光偷望向萧方,显然是惊叹于自己的“小心思”,被萧方轻松看穿。
“丞相洞察人心,竟将臣轻易看穿,臣实在是惭愧……”
郝昭自嘲一番后,清了清嗓子,拱手正色道:
“臣这四个字说来也简单,便是趁着黄河冰封,我军踏冰过河,出其不意一举攻破蒲坂关,由河东攻入关中!”(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