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范篱就想好了,说:这样,我如期的去参加考试,我一考完试我就把我在考场写的诗文马上默写出来,然后就请您马上找人帮我往外送,送到相关人员的手上。

那劳御史就说:行行行,那就这么办吧!

这事啊,商量是这么商量的,事呢也是这么办的。当然在这里边,藩篱肯定会说些感谢劳御史的话,什么不能让您白干啊、感谢之类的话!

结果呢,这诗文还真就往外送、往上传,效果呢还真不错,大伙看了范篱写的这东西觉得还挺有文采,特别是穆尚智,特意跑过来去调,调范篱的试卷,把范篱写的文章、诗文全拿过来,我多看几眼,看看他策论写得怎么样?

策论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议论文,有点像我们今天考公务员的申论,但这意思有点不一样。

穆尚智把范篱的策论翻出来一看,越看越入心,越看越得劲,这小子写得好啊!这策论写的很合我的心意!

所以穆尚智源于以前就对范篱有了印象,再一看这策论,就决定:我得把这小子捧上来。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想:在众多的莘莘学子之中,凭什么范篱就能脱颖而出,写的东西就能入穆尚智的眼,合穆尚智的心?

这其中肯定少不了劳御史从中指点,知道穆尚智在朝廷里边的尴尬地位,所以特意让范篱写了这篇入穆尚智眼,合穆尚智心的策论!

穆尚智在朝廷里边是个什么样的地位?范篱怎么就能一写就中呢?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那咱就来掰扯掰扯,这诗文好比于艺术,艺术这东西是非常个人化的,就比如说画,你觉得这幅画好,他未必就觉得好,这跟成长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及审美观有关,所以这都是对个人有极强的针对性的!

这劳御史就特别给力,把穆尚智研究的比较透,在给范篱出主意的时候,就说了你到时要这么这么来写。

那这穆尚智是怎么回事呢?这人在朝廷里边的大臣里头,才华非常一般,朝廷里边不喜欢他的人有的是,也包括皇上。

据说当年皇上有一次就当着所有大臣的面非常委婉的责问穆尚智说:你在位多年,你就怎么没干点大事呢!

那意思就是没表扬你,问你行不行?是不是个人才?能不能办事?要不你就下去,别占着茅坑不拉屎!

那你说人家穆尚智不想办几件大事出来,让皇上、让同僚们看看吗?向皇上证明我行,皇上你看我老牛了。谁不想呢?

关键是穆尚智没那能力、肚子里没那能水,所以只能硬着头皮楞挺着说:自古贤臣,不标新立异,不求功成名就,只求尽忠职守、君王省心,百姓安宁!

这话皇上听完之后可能心里得劲,可是对穆尚智来说除了回答这个还能说啥呀!谁不想建功立业?谁不想成为顶级大官,可是自己几分几两自己还不清楚吗?

所以范篱在写策论的时候,摆明了就是奔着穆尚智的心态去写的,就写他心坎上了。

于是就有了穆尚智一看范篱策论的时候,就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莫名好感。

所以看了之后,穆尚智当场就圈定了说:范篱必须得榜上有名!排名次的时候给列成了第一等,第三名!

当然,到了这种级别的考试,最终的名单排名还是得让皇上签个字、盖个章什么的。

把名单拿到皇上那里签字盖章的时候,穆尚智还专门在皇上面前把范篱的诗文策论给夸了一通。

皇上把范篱写的诗文策论拿到面前瞅了一眼,觉得这小子写得还可以,穆尚智既然是主考官,你还这么推崇,我看还是别给第三名了,我也给你个面子吧!

皇上提起笔“哗”的一划,就把范篱给划成了第二名!

这第二名和第三名有什么区别呢?就是能以前三甲的身份进入翰林院了,这就意味着范篱能够当官了,还是京官!他是翰林的官员了,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点了翰林了!

我们就不说范篱是如何感谢劳御史的了,从此以后,范篱就和穆尚智混了,当时的体系就是这样,哪一届的考生都得尊称一声当届的主考官为一声:老师!这是师恩,这是关系网,官场上讲究的就是这个!

要不然你想下主考官凭什么把你排前面啊,排谁不是排,为什么非得排你呢!既然如此作为考生你能榜上有名,是不是第一个得感谢主考官,这是把你领入仕途上的第一个恩人,这大恩大德可是不能忘的。

于是,范篱执学生礼登门拜访了穆尚智,对穆尚智是非常感激的,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因为对范篱来说穆尚智是自己在官场上最大的靠山,不指着他指着谁呀,他对你有知遇之恩,这是恩师!

那穆尚智在不在意范篱呢?当然也在意,这是自己的门生,他也会力捧、他也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给范篱机会,自己的门生混的越好,自己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所以范篱到访,穆尚智也非常开心,两人相谈甚欢!尤其是范篱专挑穆尚智喜欢的说,讲一些自己读书读到的治国观点,什么太平盛世就是需要像穆尚智这样的人为皇上分忧,不给国家添乱之类的话,说得穆尚智心里非常舒服!

穆尚智呢也给范篱讲了很多官场上的经验,告诉范篱很多关于自己的经历,哪些是要这样干的?哪些又是那样干的?哪些又是不能干的?总之范篱非常感谢老师,穆尚智呢心里也对范篱很重视。

告别了穆尚智后,范篱这便衣锦还乡,当捷报随着范篱一起回到家乡的时候,整个家乡沸腾了,范篱瞬间成为了家乡人民的传说,那就是一个庙堂之上神一般的人物!

之前我们讲过,范篱家乡两三百年都没出过一个秀才,他爹也才勉强考了个秀才,当时也是在家乡轰动一时。

到时范篱这下更厉害了,点了翰林了,这以后可就是京官了,而且这个时候范篱还不到30岁,可谓是前途无量啊!

你说他能不成为家乡人民口中的传奇人物吗?十里八乡的,只要是混这个圈子的,都以范篱为榜样。

就像今天的家长教育小孩一样,你要向哪个哪个高考状元学习!或者是搞培训,你能不知道本省或本市的初中、高中状元是谁吗?

一传十、十传百,范篱这名声很快就出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