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兵有兵书!农有农书!

听着朱元璋的回忆内容,朱瑜面露沉重地点头。

“确实如此。”

他算是运气好的。

有个地位颇高的道士师父,所以吃喝别管好坏,起码饱肚子是可以的。

“寻常百姓穷困,碰上天灾人祸,根本没有抗过去的积蓄。”

朱元璋点点头,认同道。

“是这个理。”

“平日里都不够吃,还到处都是要花钱的地方,哪里还顾得上攒些积蓄?”

“咱为啥说遇到丰年也就是个半饱?”

“新下来的麦子脱了皮,磨成细细的面粉,那都是富贵人家的吃法。”

“寻常百姓哪里有那个福气。”

“都是用现收的好粮食去换那些更便宜的陈粮,就这也不敢放开吃。”

“得配着野菜,麸皮,谷皮掺着吃。”

“还不管饱!”

“就是盐也大多是发苦的粗盐,油水啥的别想有。”

“只能干活的人吃干的,不干活的就喝稀的,那日子,”

“要是能碰见只田鼠,都算是过大节了。”

“咱也是从老百姓中走过来的,咱太清楚老百姓受的苦了。”

“所以咱平日里很少有这样的大宴,就算摆了,也只上寻常的鸡鸭鱼肉,也不许多上。”

“太过精细奢侈的吃食也是没有的,也不准,那是在造孽!”

“刚才的那些烧饼和豆腐白菜汤那些寻常吃食,才是咱平日里常吃的东西。”

“做人不能忘本。”

“咱少铺张浪费些,多提倡节俭,那些官儿就能收敛些,老百姓说不得就能多吃上几口饭。”

“虽然还是在苦汁里熬着,但多少能好上些。”

“好赖,活着吧。”

朱瑜摇了摇头。

“人不该只能这么活着。”

“最起码大明的百姓不能一直这样。”

“放眼朝堂,说是食君俸禄,可不还是民脂民膏?”

“既然收了老百姓的粮,就得为老百姓想!”

“皇上,小道说要布道天下,种粮之道便是小道要传的大道之一。”

朱元璋疑惑不解。

“修道是修道,关种粮食什么事?”

朱瑜不答反问。

“皇上久经战阵,想必对行军打仗、排兵布阵很是擅长吧?”

朱元璋皱眉,但还是点头道。

“是会一些。”

“陈友谅、张士诚不能不说是人杰,可还是败在了咱的手下。”

“不说战无敌手,可还是懂些的。”

话虽如此,但朱元璋眼中的自信是骗不得人的。

很明显,他对自己的军事能力非常自信。

只是,他还是有些不解,他不明白朱瑜为何这么问。

朱瑜将朱元璋的疑惑收入眼底,但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提出了一个假设。

“皇上既然懂军事,那小道就请教皇上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果我把十万大军交给门口那些内侍中的一个来负责统帅,然后去攻打北元。”

“能得胜凯旋吗?”

朱元璋眼中的疑惑更甚,甚至有些怒意。

“这是在胡闹!”

“内侍之流不通兵法,不识军情,如何能当十万大军的统帅?”

朱瑜微笑道。

“皇上何必发怒。”

“小道只是举了一个事例罢了。”

“适才,皇上之所以发怒,是因为皇上身经百战的经历告诉皇上自己,不通兵法、不识军情的内侍是不能统军的。”

“这便是军中的制胜之道。”

“因为皇上已经发现并总结了一部分军中制更胜的规律或者道理。”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了解种粮的顺序,知道怎么样可以种出更多的粮食获得丰收。”

“那小道是不是可以说,这个人已经懂了种粮之道的部分规律和道理呢?”

“懂军中制胜之道的人,能有更多的胜算获胜。”

“那懂种粮之道的人,是不是有更多的胜算种出更多的粮食?”

“这样一来,老百姓手中的粮食是不是就能多些呢?”

“万事万物皆有其道啊。”

“皇上,您现在明白了吗?”

朱元璋脖子微微前伸,眼中闪过些许迷茫,眨了几下眼睛,略带颤抖地指着朱瑜道。

“你等等。”

“给咱点时间,让咱好好捋一捋。”

朱瑜含笑点头。

“皇上自便就是。”

朱元璋旋即陷入沉思,自顾自地嘀咕着。

能从一介乞儿,最后成长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很聪明的。

也就一盏茶的功夫。

朱元璋一拍大腿,激动道。

“咱听明白了。”

“你这小牛鼻子就是想告诉咱,这种粮食和打仗差不多。”

“想打胜仗,你得找那些善于打胜仗的名将。”

“想种出更多的粮食,你得找那些种地的好手。”

“那些名将为什么能打胜仗?”

“是因为他们懂得兵书中的那些道理,也会运用。”

“既然打仗有兵书,那种粮就应该有粮书。”

“不对,应该叫农书!”

“这就是你这小牛鼻子说的种粮之道吧?”

“读书能明理。”

“读兵书能明制胜之理,读农书就能明种粮之理,懂种粮的人越多,种出的粮食就越多。”

“原来你这小牛鼻子一直说的道,就是理啊。”

朱元璋恍然大悟。

$(".noveContent").("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