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当元人的帝师?

之前被朱瑜戏耍的户部尚书王博,这会儿早已经回过味来,正为刚才的出丑而怀恨于心。

一听朱瑜这话,王博不禁抓住机会哂笑道。

“下官还以为国师能有什么高见,原来不过如此。”

“分化,拉拢之策,我大明早已有之。”

“那乃儿不花判逃之前的官山卫不就是大明羁縻卫所之一?”

“可那又如何?”

“一旦北元衙庭稍有动作,这些元人便会判逃北归。”

“就如那墙头草一般,风往哪边吹,他们就往哪边倒。”

“若是这么简单就能解决北元,朝堂诸公还站在这里讨论什么军国大事?”

“只留国师一人即可。”

“吾等还是早些致仕安享富贵的好,也好给国师这等大才腾位置。”

有户部尚书王博当出头鸟,其余人也乐得省事,静观朱瑜反应。

朱瑜也没让他们失望,冷笑道。

“王尚书,想必你也是熟读儒家经典的,难道不知‘子入太庙,每事问’的典故?”

“以孔子对礼的熟悉,入太庙之时,尚且要问清楚具体的礼仪。”

“你也是名教弟子,难道连这个都忘了?”

“你一不了解本国师的方略,就妄自揣测。”

“二对不清楚的羁縻政策大放厥词。”

“这难道是你的处事之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你明知自己对这些事情一知半解,却仍然要发表你那些浅薄的见解。”

“若朝堂上出身名教的官员都像你这样,那退位让贤也好。”

“省得尸位素餐,误国误民!”

颍川侯傅友德闻言,帮腔道。

“国师所言不错。”

“王尚书不了解羁縻政策,难道我等武勋也不懂吗?”

“乃儿不花本就是王保保的部将,王保保去年亡故之后,他心思浮动也是有的。”

“可偶尔的叛将就能否定整个羁縻之策?”

“王尚书去边镇看看便知,可是有不少原来的元人正在替我等与北元衙庭势力厮杀。”

“他们可不是那些元人贵族,在草原上连口锅都是宝贝。”

“如今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那些穷苦牧民谁会愿意反我大明?”

“彼消我长的道理,王尚书不会不懂吧?”

“羁縻之策并非无用,反而有大用!”

王博被说得张嘴结舌,若不是当官的脸皮都厚,早就无地自容了。

或许后世羁縻政策逐渐失控。

可在明初洪武年间,这项政策确实为边镇减轻了不少压力,甚至还补充了一部分很是强力的骑兵兵源。

傅友德倒也没冤枉他。

朱瑜见王博闭口不言一下子老实了,便懒得理会这等只想着做官的禄蠹,继续道。

“皇上。”

“小道所言分化拉拢,其实针对的还是元人内部。”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催促道。

“详细说说。”

朱瑜点头,解释道。

“先前,小道向皇上请封之时,曾同皇上说过。”

“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也就是前元的开国皇帝忽必烈。”

“他曾经册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前元国师,后面甚至升为帝师,以此统管天下佛教徒。”

“自此,漠北元人从崇尚自然的萨满教,逐渐改为藏传佛教。”

“元世祖忽必烈也旋即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强化了黄金家族在元人心中的正统性。”

“当然,元世祖忽必烈册封八思巴还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借此来加强前元对吐蕃地区的统治。”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皱起了眉头。

他好像知道自家这位小兔崽子要干什么了。

殿内。

一直低调不曾发言的韩国公李善长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眼睛圆瞪,惊骇地看向朱瑜。

能混到这个地步。

殿内的重臣也都不是笨人。

除了那些只懂得打仗的勋臣,其余人都想到了一些东西。

魏国公徐达直接问了出来,脸上难掩喜色。

“国师。”

“你是说,由你来当元人的宗教领袖?让他们尊奉你为帝师,以此来控制元人?”

朱元璋同样开心不已。

作为一个老父亲,还有什么能比看到自家儿子成栋梁之材还高兴的?

显然没有。

“只是还是不好让元人转向大明啊。”

朱元璋想了下,又皱起眉。

“元人的那些贵族,还有黄金家族都不会让这种事发生的。”

$(".noveContent").("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