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来访

“快别麻烦了,谁想喝水自己倒。”

吴大师看出任美的难处,随口一句话,帮其解围。

正当一众人闲聊之时,刘乾与白秘书并肩,身后两位是周国强未曾谋面的帮手驾到。

刘乾三人来厂,都是由白秘书接洽,也都是周国强之前就安排好的。

“吴大师,小周这里怎么样?一路上还顺利吧?”

刘乾一上来,自然是先与吴大师等人会务一二,周国强在一侧,好奇打量他那两位西装革履的能人。

“有小周带路,还能出啥问题?这两个月准备的怎么样了?你们这先遣队忙坏了吧。”

吴大师与刘乾你一言我一语,一聊就是十多分钟。

“对了,忘记给小周介绍了,这两位就是我帮你请来的顾问,中小企业高级管理顾问韩悦和徐州。”

“幸会,幸会!感谢两位前来帮忙,小子万分荣幸。”

周国强总算是等到了刘乾的正式介绍,他很期待这两人能给他带来有价值的东西。

“周总不必客气,百闻不如一见,果然是年少有为。”

“听说周总已经是吴大师的亲传关门弟子,前途无量啊!”

韩悦留着干练短发,年岁约莫四十出头,典型的职场女性打扮。徐州还要年轻几分,长相端正,眉毛很粗。

“额……客气了,我能入吴大师门下,都是运气,不晓得二位在厂子吃住是否习惯?”

周国强赶忙上前一一握手,地主的诚意,必须做足。

“周啊,客套话就别说了,他俩在这都两个月了,要是住不惯早跑路了。走吧,领着大家,先参观参观生产车间。”

短暂的休息过后,周国强代领一众人前往车间,并且让白秘书赶紧准备众人的午饭。

上午十一点,车间里依旧忙碌,两个月未归,周国强还真有点想念。

对于他的那帮员工来说,对于参观团早已司空见惯,毕竟周国强这几年也算是拼出一点名气,无论是新入行的企业,又或者二级承包公司,免不了来人调研。

可周国强一回来,就带了个五十人的大团,再加之周国强许久未路面,直引的众工人为之侧目。

“这里是前期准备工序,从外面的下料开始,一直到……”

对于吴大师一众人来说,其实所谓的参观就是纯粹走马观花的参观,不参杂丝毫利益关系。

要非说有点联系的,也就用到焊接的部分。

“小周,你们可以生产最大厚度是多少?单嘴头埋弧自动焊,设备上有换新的打算吗?”

吴大师随口一问,就问道了车间生产的短板。

“额……基本上上手的项目都是不超过五十厚的,再厚滚圆卷不动板,我去年接手时,也就仗着有这批老设备在,才极大程度缩减了投入成本。”

“说实话,上新就要多投入,我也比较犹豫。”

周国强去过的地方很多,新设备也都见过用过,对于厚板乃至超厚板焊接,早已采用双头三头出丝埋弧焊设备,无论是焊接成型还是焊接效率,都是传统一头机无法比拟的。

他之所以犹豫,是因为投入是否能带来时效价值。若是购进新设备,不仅可以加快焊接速度,同时还可以满足厚板焊接需求。

但牵一发动全身才是关键,若想上手厚板项目,行车、卷板机、液压台、滚轮架等等,都需要换大吨位才能满足生产需求。

这一套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今厂子才开业第二年,周国强不想过于冒进。

塔筒项目生产结算,都是按照吨位来走,也就是说吨位越大的塔筒项目越值钱,利弊需要衡量。

“嗯,底子薄是得稳扎稳打,若是想上新设备,我可以帮忙介绍,保证最优惠的价格,最耐用的设备。

看你手底下这些员工很不错嘛,工作积极性很高,咱们这也算是突击来访,他们都还有条不紊,素质不错。”

吴大师知道周国强去年才创业,是想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帮他一把。

“行!我要是啥时候换设备,肯定先找您帮忙。至于我这帮弟兄们怎么说呢,都是信得过的,能拿活的,我的原则就是不养闲人,不走老厂的老路。”

“工人们是否积极,主要是看自我的输出,能否达到其满意的酬劳,都是从一线干起来的,腰包鼓了,自然更有动力。”

“说实话,他们跟之前的我一样,没啥精神上的觉悟,干活赚钱罢了。不像咱们大师工作室,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奉献自我。”

周国强在大师工作室这段时间,思想觉悟上,得到熏陶与改变,他也一直在想如何将大师工作室的那种氛围,带到他的厂子。

“呵呵,其实没什么区别,要非要划分那么清晰,也不过是体质内与体质外。

咱们有国家开工资,奉献是必然的。你们这样的私企,属于自我创造价值,那种家国感不强烈也属正常。都是平头百姓,卖力赚钱讨生活,没有任何问题。

周啊,有些东西可不能强求,时代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也有很大差别,身处的区域、位置、环境、同伴,都会存在影响。”

作为过来人的吴大师知道周国强想说的是什么,点到即止。

一出塔筒生产车间,正对面一同等大小的车间映入众人眼帘,相对于前者,后者安静至极。

“那个车间是干什么的?”

吴大师抬手一指。

“老厂时建的,里面除了一部分升a锅炉必备的成套弯管设备外,大部分车间都空着,一直闲着没用。”

那个车间对于周国强来说就是个可有可无的鸡肋,之前租厂时,他只租了与塔筒相关的部分车间场地,今年将厂子买下来,那车间基本派不上用场。

原车间之前两生产条线,之后被他阔成四条线,完全可以满足生产需求。

除非扩大生产规模,若不然那车间没有必要启用,可扩大生产规模,并不那么容易,先不论人员与设备,单单那不够绝对稳定的项目,就让他望而却步。

一年一百来套塔筒,两三个稳定上家容易到手,可若是翻一倍,今年有未必明年还会有。

塔筒生产并不是无限制,不论哪一家的项目,都是有规划有安排,并且还会考虑到区域、气候、装机规模,等特定因素。

不确定性很多,许多厂子都曾经历,有活时撑死到头也好不完,没活时倒贴到破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