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前倨后恭因何故

时入十一月,天转寒凉。

荀贞来长沙时,为了方便行路,没有带太多的行李,并无寒衣,不等孙坚说,吴氏就命人早早地备下了暖裘冬衣,送给荀贞等人。

孙策日日跟着荀贞读学经书、兵法,孙权年纪虽小,但正因是小孩子,难免好奇心强,有时也带着弟弟孙翊跟在孙策屁股后头,跪坐席上,一副大人模样、似模似样地听荀贞讲书。

十一月初,孙坚的弟弟孙静从家乡富春来了一趟长沙。

孙坚兄弟三人,长兄名孙羌,早亡,孙坚行二,孙静最小,是孙坚的同产幼弟。孙家在富春是个不小的家族,宗族数百人,孙坚在外为官,孙静便如荀绲一样,在家掌立门户。

荀贞前世时不知孙静之名,穿越后,与孙坚结识,这才知道孙坚在家乡还有一个幼弟。

孙静来长沙是因为快到年底了,他作为孙氏现在富春的家长,正旦时显然是不能来长沙的,所以提前来趟长沙,见一见孙坚。孙家本就富足,孙坚常年为官,多次征战沙场,或从讨黄巾、边章,或击定长沙诸郡县之贼,就如荀贞,自然也是收获甚丰,其中不少都送回了家中,也就使得孙家更加富豪了,因此,孙静此次来,大车小车的着实带了不少礼物。

礼物中有珍奇宝物,也有日常的吃用穿戴。

孙坚分了一半给荀贞,荀贞亦不推辞,转交给江禽,命他分给义从们。

这些义从不辞辛苦,跟着荀贞远至江东,在这里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刚到的时候,不少人因此而病倒,可却依旧都忠心耿耿,无一人逃去。

荀贞不能在别的方面满足他们,至少在饮食、吃用和恩义上尽量地满足他们。

孙静在长沙没多待,只待了四五天就走了。

他走后的次日,桓阶忽至后宅,请荀贞到府中前院去。

孙坚是从没找荀贞去前院的,荀贞平时无事也等闲不去前院,这时桓阶忽传孙坚的话,请他去前头,荀贞不觉奇怪,边和桓阶一起往前头去,边问道:“文台何故呼我过去?”

桓阶笑了起来。

他这一笑无缘无故,荀贞越觉古怪,便又说道:“可是有什么事?”

桓阶笑答道:“君之名动天下,今阶知矣!”

“此话何讲?”

“君还记得前些日,有几个长沙士人谒见府君么?”

“你说的可是刚好你来给文台送京都消息的那天么?”

“正是。”

“我记得。怎么了?”

“君又可记得那几个士人祈请府君办的几事中,有一件是恳请府君出面为之催讨贷钱么?”

“记得。”

荀贞怎会不记得?他对那个士人十分鄙夷,要换了他为是长沙太守,说不定就会找个由头把这个士人给收拾了。

桓阶笑道:“府君把此事交给了我去办,我一直不得闲,没能去办。今天,那个士人又来拜谒府君了,府君把我召了去,我本以为他是来催府君的,却不意他二话没说,却竟取出债券,当堂付之火盆,将之悉数焚之一炬了。”

桓阶不是“不得闲”,而是他也不以这个士人的作为为然,所以一直不肯去办这件事,却没想到,这个士人今天又来,不是为催孙坚,而是为烧债券。

荀贞闻之,颇是惊讶,笑道:“此必是文台以仁义治郡,故此人受到感化。”

桓阶摇了摇头,说道:“府君固是以仁义治郡,可这人焚烧债券却非是因府君之故。”

荀贞联想到他刚才说的“君之名动天下,今阶知矣”,心道:“不是因为文台,难道是因为我?……若说是因为我,我到长沙后深居简出,未尝与外人见面,这人又怎会知我?”忽然想起那天那几个士人走时,有一个多次注目於自己,心中一动,想道,“莫不是当时被那人认了出来?”

一面之缘就被人认出,虽说机会不大,却也不是不可能,特别是对那些平时关心时事的人来说。要知道,荀贞的相貌现在可是悬遍了州郡县乡,只要是见过他相貌的,记性再好点,那么当面把他认出亦不奇怪,——早前罗县的那个亭长不就是一眼就认出了荀贞么?

“不是因府君之故,又是因何故?”

“却是因君之故啊!”

荀贞笑道:“怎会是因我之故?”

“那天的几个士人中,有一人认出了君,不过他当时不敢确认,回去后,他专门找来了一份朝廷通捕君的文书,比较文书上的画像,越看越觉得像君,可又仍然不肯确定,於是他又暗暗打听,探听出府君与君实为故交,又探听出上月郡府来了一个贵客,说是府君昔年在汝南的故人,如是一来,他便确定了那天所见之人必是画像之人了,因之断定了君是何人!”

桓阶顿了顿,看了看荀贞的面色,复又说道:“不过,君无须担忧,这人虽认出了君,但却是绝不会向外泄露的,……他今天也和那个烧债券的人一起来了。”

“他认出了我,和烧债券有何关系?”

“他断定了君是何人之后,因不知那天和他同去郡府的几人中有没有别的人也认出了君,所以便把他们全都请到了家中,本意是想先试探一番,如无人认出君便就罢了,如有人认出就

叮嘱他们不要对外乱说,不料在试探的过程中却被人看出了玄虚,被诈出了实情。

“一听得君在长沙,他们就都想来拜见君,不过却被认出君的这人给阻止了,说既然君潜匿行踪,显是不欲为外人知,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冒昧地烦扰君,只要他们几个人心中有数,平时多注意一点长沙的动静,为君保障好外边的安全就可以了。”

认出荀贞的这个人说假话的功力不高,要不然也不会在试探的过程中被人诈出实情,可他劝阻诸人来见荀贞的这几句话说得却是很好,颇有“做好事不求名”的“义士”之风。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此君何人,我当面见谢之。”

桓阶笑道:“他就在前边堂上,君很快就可见到他了。”

桓阶作为长沙地方上的士人,是颇以这个人的行为为荣的。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诸人听了此人之言,皆以为然,遂不再说来拜谒君,可那个要求郡府为自己催讨贷利的人却独为之羞惭,对他们说:‘天下士人无不翘足延颈,以盼见荀颍阴,颍阴独至我长沙,而方至长沙,尚未见我长沙人物,我却就先让他看到了我为些许贷利而劳烦郡府,此诚可羞也!诸公可不见颍阴,我是一定要去请见颍阴的!我一定要当着颍阴的面烧掉债券,以挽长沙声誉!’”

说到这里,桓阶又看了看荀贞的面色,笑道:“长沙虽为偏远南郡,士亦知义耻也。此公虽先有求郡府催讨贷钱之举,然一闻君名而便即悔改,亦可谓知耻即改了!荀君,尚请勿要以为长沙鄙薄。”

闻荀贞之名便即悔改,荀贞自毁前程、甘冒奇险、捕灭邺赵,功夫总算没有白费。

荀贞笑了笑,说道:“‘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如此公者,知耻后勇,烧券力行,可谓勇、仁了,我又怎会以为长沙鄙薄?况乎我与长沙士人虽大多没有打过交道,可却与君相识颇久了,我所识之人中,如数清直,无过君者,我又怎会以为长沙鄙薄?”

事关长沙名誉,桓阶见荀贞果无小看长沙士人之意,乃大欢喜。

这么在乎荀贞对长沙士人的评价,也可见荀贞而今的声誉已高到足够的程度了。

到的前院堂上,堂中除了孙坚,另有二人。

荀贞看去,一人正是那天目注了他好几次的那人,另一人则正是要求孙坚为他讨要贷钱的人。

一看到荀贞,这两人忙起身相迎。

这两人年岁都不小,足可为荀贞的长辈了,可却丝毫不以长辈自居,而竟是以平辈相待荀贞。

荀贞自不会失礼,仍以晚辈自居。

迎得荀贞入堂,诸人落座。荀贞看见堂角的火盆中果然一团团的乌黑,乃是被烧掉的债券。那个要求孙坚为自己讨要贷钱的士人满面羞愧,又当着荀贞的面自责己非。

荀贞笑着宽慰他了几句,又当面向那个认出了自己的士人表示了谢意。

堂上气氛融洽,孙坚坐在主位,拈须喜笑。

长沙士人本多看不起他,这两个士人前些天来时非但不感念他平定长沙贼乱的恩德,反倒对他“盛气凌人”,乃至以族势相迫,而今日来到郡府后却“服服帖帖”,执礼甚恭。

他望望这两人,又看看荀贞,美滋滋地心道:“若无贞之,这两个老儒又怎会前倨后恭?哈哈,哈哈,痛快痛快!”

只是可惜,荀贞现是亡命之身,不能抛头露面,要不然,孙坚在长沙士人眼中的形象必然会为之一变,哪怕是州刺史王叡恐怕也不敢再轻视孙坚了,——孙坚不是士人又怎么了?鼎鼎大名、天下传颂的荀贞都相信他,谁也不投,独来投他,谁还能以“出身寒微”来鄙夷孙坚?

孙坚又心道:“策儿得蒙贞之赐字,又拜入了贞之的门下,我今日所受之被士人轻视之辱,他来日必不会再受了!”

孙坚表面上对轻视他的那些士人没有什么怨词,可他性本猛鸷,战功赫赫,又怎会不在心中对此遗憾衔恨?只不过他自知出身低微,也的确觉得自己比不上那些士人的学问、风度和家声,故此忍而不发罢了,还是那句话,他自己可以忍,却不希望他的儿子们也像他这样忍。

当晚,孙坚叫来吴景,又大骂了他一顿。

吴景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委屈询问。

孙坚把今日那两个士人“前倨后恭”的态度给吴景说了一遍,骂道:“我要是像你那样,把贞之拒之门外,又岂有今天的痛快?而且事情如传出去,我孙坚的名声不知会坏成什么样!”

吴景诺诺。

“从今之后,你要像对我这样对待贞之!不得有丝毫懈慢。”

“诺。”

“我让你给贞之找小妻的事儿,你办得怎么样了?这么久了,怎么连个消息也没有?你是不是没当回事儿?”

吴景大叫委屈,他又不是一个闲人,他在孙坚的义从军中也是任有军职的,平时既要上值,又得操练部曲,得闲时不多,他总不能成天正事儿不干,专门去给荀贞物色小妻。

孙坚听了他的辩解,说道:“从今日起,你不必去上值了,也不用去营中操练部曲,专心一志去给贞之物色小妻!……对了,还有给玄德物色良配。”

吴景这时也已经想明白他之前给孙坚的建议实在是个馊主意,此时半句不敢多说,唯唯应诺。

虽是应诺,但吴景是在军中待惯的人,让他突然不去军中,改而满郡地去给荀贞物色小妻、去给刘备物色良配,他其实也是有点不乐意的,这种事儿分明是妇人所为之事,又怎是大丈夫当为的?只是虽不乐意,却也不敢对孙坚道出。

不过,没过几天,便有一人出来,给他解了烦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